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從2011年4月1日起新華醫院兒童腫瘤多學科協作組啟動中晚期及難治性兒童惡性實體腫瘤的個體化分子靶標檢測項目。腫瘤患兒入組標準:按照不同病種給予相應的標準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等綜合治療)後,經過新華醫院兒童腫瘤多學科協作組討論評估,原發腫塊縮小程度小於50%、或病情進展或出現復發的患者。截至2013年4月共檢測顱外實體瘤38例,腦腫瘤43例。38例顱外實體瘤患兒中,男 27例,女 11例,中位發病年齡為5歲(1~14歲)。其中神經母細胞瘤16例、橫紋肌肉瘤5例、鼻咽癌3例、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PNET)3例、肝母細胞瘤3例、骨肉瘤2例、嬰兒型纖維肉瘤2例、卵黃囊瘤2例、尤文氏肉瘤1例、B細胞淋巴瘤1 例。
2、方法:38例顱外實體瘤標本中,35例為手術標本其中3例為二次手術標本、3例為外周血標本做腫瘤個體化分子靶標檢測,標本送至上海賽安-復旦臨床病理診斷聯合實驗室,分別採用免疫組織化學(IHC)、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熒光原位雜交(FISH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和測序的方法測定相應的藥物相關性分子靶點。間葉組織是由中胚層間充質發育而來的,如脂肪、脈管、骨、軟骨、橫紋肌、平滑肌、滑膜、間皮等均屬於間葉組織,神經母細胞瘤源於外胚層神經嵴細胞,神經源性腫瘤與間葉源性腫瘤明確不同3、因此把上述常見腫瘤病理分為2種:間葉源性13例(橫紋肌肉瘤、PNET、尤文氏肉瘤、骨肉瘤、嬰兒型纖維肉瘤)和非間葉源性25例(神經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卵黃囊瘤、B細胞淋巴瘤、鼻咽癌)腫瘤,比較常見藥物在間葉源性和非間葉源性腫瘤中化療藥物靶點檢測有無不同;對神經母細胞瘤與軟組織腫瘤(橫紋肌肉瘤、骨肉瘤、纖維肉瘤、PNET)腫瘤標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 )和外周血標本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分子靶點檢測對貝伐珠單抗敏感性進行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