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膜黑色素瘤的臨床特徵包括:
1、眼底可見實質性腫瘤,色素深淺不一,呈棕色或灰色。
2、B型超聲腫瘤呈蕈狀或圓頂樣生長;低到中等內反射,伴有或不伴有聲衰減及脈絡膜挖空徵;脈絡膜凹陷徵;有較大的高度-基底比率。
3、FFA:早期病灶處為低熒光,後期呈斑片狀滲漏,部分病例可見雙循環現象。
4、ICGA:部分病例可顯示腫瘤血管。
5、CT:表現為略高密度,CT值66~85HU,邊界清楚,密度較均勻。無特徵性表現,單憑CT易誤診,如本文例1。
6、MRI:具有特徵性,腫瘤組織T1WI呈高或等信號,T2WI呈低信號。主要原因是黑色素瘤中含有的黑色素是一種順磁性物質致使T1T2值縮短,故與其他組織腫瘤信號相反,可作為確診的依據。
脈絡膜黑色素瘤的發展過程一般分為4個階段:
無症狀階段;青光眼階段;眼外擴展階段;轉移階段。對於發現原因不明的視力下降或者絕對期青光眼應常規做超聲檢查,以早期發現眼內隱匿的惡性腫瘤。對於眼內病變造成的眼球突出,均應懷疑眼內腫瘤眶內蔓延,及早進行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早期治療。
黑色素瘤按照直徑分為3類:大腫瘤(高度>5mm,基底直徑>16mm);中等大小(高度在3~5mm,基底直徑10~16mm);小腫瘤(高度<3mm,基底直徑<10mm)。經過近二十年的大量研究,目前脈絡膜黑色素瘤的治療方法已有新的進展,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有觀察隨訪、局部腫瘤切除、眼球摘除、眼內容物剜出、放射治療(敷貼放射治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熱療、光凝、光動力學治療、化學療法和免疫治療等,但治療效果仍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其中眼球摘除術一直被廣泛運用於脈絡膜黑色素瘤的治療。COMS認為放射治療後眼球摘除術對患者併發症及死亡率沒有明顯影響,從衛生經濟學角度考慮,建議採用單純眼球摘除術。
該手術適應徵包括:
1、腫瘤侵犯視盤或黃斑區,視力預後已不會太好。
2、腫瘤生長迅速,或有轉移發生。
3、腫瘤基底直徑大於10或11mm以上者,或侵犯至睫狀體或虹膜後。
4、保守治療後腫瘤復發者。對於嚴重的眼球外蔓延的黑色素瘤可採用眶內容剜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