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癱瘓的表現是小兒發育過程中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同時可伴有視聽感覺、行為、智力的異常。但臨床實踐證明,由於兒童未成熟腦組織的可塑性,隨著他們神經系統的不斷髮育,神經纖維的髓鞘化不斷的完善,如果能夠早期干預,完全可以使由於腦損傷造成的運動功能障礙和其他伴隨的功能障礙得到改善,甚至接近正常。這需要醫務人員與家長密切配合,及時掌握高危新生兒的異常徵象,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的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髮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髮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誤區五:家長將患兒“治癒”的希望寄託在手術治療上,而忽略了術後的康復訓練,造成一部分患兒功能改善不明顯或“復發”。
誤區六:有一部分中重度腦癱患兒的家長,只單純地對患兒寄希望於功能訓練、裝配矯形器等非創傷性治療,而忽視腦癱患兒普遍存在的肌肉長期高度痙攣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延誤了進一步功能改善的機會。
誤區七:有些醫務人員強調運動訓練可以代替一切;另有醫生則過度誇大手術的“有效性”;也有的醫生不分原由讓就診的腦癱兒童都做高壓氧治療等單一的治療。
醫務工作者對腦性癱瘓患兒應該科學掌握腦性癱瘓康復治療的原則,要針對不同患兒的不同病情,做出有針對性的全面、系統的康復計劃。
對於早產兒,出生時有窒息史、出生後有病理性的黃疸兒,要進行密切的追蹤觀察。如發現3個月以內小兒易驚、啼哭不止、睡眠困難、吃奶無力、吞嚥咀嚼困難、聽到聲音或在體位變換時出現擁抱樣驚嚇、哭鬧、自主活動減少,以及哭鬧時頭和身體向後打挺;4~5個月時小兒頭仍豎不直,眼睛不會追視物體,不伸手取物;6~8個月小兒仍不會獨坐等上述表現時,家長應及時帶小兒就診。
醫院對有高危因素又有臨床症狀和體徵的小兒應給予全面的綜合康復治療。包括:針對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運動訓練和上肢作業療法;促進語言和智力發育的語言治療、音樂治療;年長兒的特殊教育、文體治療、感覺統合訓練;應用改善腦組織營養代謝和對神經元起保護作用的藥物(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節苷脂等);減輕改善肢體關節活動範圍的中醫按摩、水療及外科手術等。除此之外,根據小兒年齡、功能障礙程度,使用必要的矯形器有助於運動功能的改善。
因為患兒腦組織受到了損傷,所以對腦癱兒童的康復是貫穿終生的。不論採取哪一種手段進行治療都是綜合康復的組成部分。家長和醫護人員均應樹立全面康復的概念。希望更多的家長和醫務人員能夠走出腦癱治療的誤區,為使腦癱兒童能夠得到及早治療,減輕障礙、獨立生活、迴歸學校打下良好的基礎。
走出兒童腦癱治療的誤區
發布於 2023-03-15 02:36
走出兒童腦癱治療的誤區相關文章
狀況一:
擔心長時間佩戴眼鏡反而會使得眼睛有依賴性,導致度數加深,因此家長提問:“孩子只在學習時戴眼鏡可不可以?”
專家表示,如果孩子的雙眼視力都在0.7以上,摘下眼鏡不會對學習和工作造成太大影響,因此近距離用眼時可以不戴眼鏡。但0.7以下的視力或300度以上近視的人看遠看近都會感覺不適,這就需要經常戴眼鏡了。如果雙眼視力相差很大,雙眼看物會有不平衡感,不戴眼鏡易導致視疲勞,反而導致度數加深。所
發布於 2023-04-22 02:05
0評論
誤解一:父母身材均偏矮,所生子女肯定高不了。
子女身高會受父母的影響,受父母身高影響的下一代的身高,稱遺傳靶身高。遺傳靶身高影響子女最終身高的比例約佔50%~60%。也就是說,子女生長到最終身高(即成年時身高)時,有40%左右是受非遺傳因素所決定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均身材矮小的家庭,所生子女只有部分身材矮小,而不是全部。因此,身材矮小的父母千萬不要認為自己都不高,小孩必定長不高
發布於 2024-10-27 01:24
0評論
環境的汙染,生活節奏的加快,當代人越來越感到疲憊不堪,資料統計顯示:30歲至40歲人群中腎虛比例達半數左右,40歲至50歲達到65%-70%,50歲以上的人群則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腎虛現象。
腎為五臟之本,補腎就是補根。但是如何補腎,補甚麼?存在著許多誤區:
誤區之一:偏執型補腎。
提到補腎,人們往往把它誤認為壯陽,想到市上琳琅滿目的鹿茸、鞭、雄蠶蛾、肉蓯蓉、淫羊藿等含大量動植物激素的壯陽藥及一
發布於 2024-04-02 13:29
0評論
日常門診中,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種現象。患者以肩關節疼痛,活動範圍明顯減少就醫,尤其是抬臂困難,醫生常常會告訴您可能是得了肩周炎。彷彿肩周炎發病率是肩關節疾病中最高的。但事實上這是緣於我們對肩關節疾病的認識尚存在很大偏差所至。根據美國運動醫學協會的定義肩周炎其實是一種粘連性關節囊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真正的肩周炎發病卻相對較少,肩袖損傷才是肩關節疾病發病率最高的,其次是肩峰撞擊徵和肩關節不。可
發布於 2023-01-04 11:16
0評論
由於患者不明真相、求治心切,加上有些不法醫生的唯利是圖,導致銀屑病治療的許多誤區,患者治療應注意以下事項。不考慮安全性有人因服用鉛汞製劑而引用多臟器損害。急於求成有的患者病情並不重,在系統應用(口服或注射)糖皮質激素後,皮損很快消退,但後來病情越來越重,治療效果越來越差,最後導致紅皮病。力求根治其實銀屑病與許多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目前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有些病人皮損消退後可能不再復發,有
發布於 2023-03-25 20:46
0評論
隨著社會發展、人口老齡化和人們健康觀念的進步,骨質疏鬆日漸成為熱門的話題,來門診看骨質疏鬆症的病人也越來越多了。有一天,一個老奶奶拿著關節的X線片來看病,進門就說:“大夫,我骨質疏鬆了,快給開點鈣片吧。”這個老奶奶雖然提高了對骨質疏鬆的警惕性,但卻走進了認識的誤區;這樣的情況很常見。一方面,大眾對於骨質疏鬆的科學概念和診療常識還不瞭解;另一方面,一些保健品的廣告通過高密度的轟炸式播放,把一些偏頗
發布於 2022-10-09 17:48
0評論
一、腰部最佳減肥方式是進行腹部運動
錯誤許多人認為鍛鍊身上某個部位的肌肉,那個部位的脂肪就會“消耗掉”。實際是,不論進行何種運動,消耗的是整個身體的而不是某個部位的脂肪。當然,如果你減少了整個身體的脂肪,那你自然也會看到腹部脂肪的減少。
二、要保持健康一週只需鍛鍊兩次
錯誤研究表明,人體肌肉不鍛鍊,力量很快就會消退。在48一72小時之後必須再鍛鍊,才能重新獲得良好的健康狀態。科學家指出,天天鍛鍊
發布於 2023-11-08 15:15
0評論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肝臟疾病。儘管丙肝在歐美及日本知名度很高,是這些國家終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但在中國,丙肝的知名度要明顯低於甲肝和乙肝。很多人包括患者對丙肝認識不足,甚至存在一些誤解,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就醫行為,甚至因此延誤治療。以下是常見的丙肝認識誤區。誤區一:患上丙肝一定會有臨床症狀其實丙肝最大的特點是不易被察覺。感染初期症狀很不明顯,只是感到食慾差,疲勞。約52%
發布於 2023-02-07 03:32
0評論
環境的汙染,生活節奏的加快,當代人越來越感到疲憊不堪,資料統計顯示:30歲至40歲人群中腎虛比例達半數左右,40歲至50歲達到65%-70%,50歲以上的人群則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腎虛現象。腎為五臟之本,補腎就是補根。但是如何補腎,補甚麼?存在著許多誤區:
誤區之一:偏執型補腎。提到補腎,人們往往把它誤認為壯陽,想到市上琳琅滿目的鹿茸、鞭、雄蠶蛾、肉蓯蓉、淫羊藿等含大量動植物激素的壯陽藥及一些進
發布於 2024-03-15 22:03
0評論
“沒有神醫,只有神騙”。近來媒體熱炒的“張悟本事件”,讓人們對養生和食療的科學性更加關注。回顧整個事件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反思呢?健康知識仍有待普及 第一,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健康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大家對健康問題更加關注。第二,目前公眾對醫學與健康的知識相對來說仍十分缺乏。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注重治病、防病、養生的傳統,這當然是好事,但有些老百姓總是希望不吃藥、不看病就能治好
發布於 2022-10-02 08:47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