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神醫,只有神騙”。近來媒體熱炒的“張悟本事件”,讓人們對養生和食療的科學性更加關注。回顧整個事件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反思呢?
健康知識仍有待普及
第一,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健康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大家對健康問題更加關注。
第二,目前公眾對醫學與健康的知識相對來說仍十分缺乏。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注重治病、防病、養生的傳統,這當然是好事,但有些老百姓總是希望不吃藥、不看病就能治好自己的病,這也給一些偽科學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空間。一些不良商家或個人正是抓住了病人們迫切希望恢復健康的心理,到處宣揚一些所謂的“秘方”、“驗方”,這些說法矇蔽性很強,往往是藉助人們耳熟能詳的事物與經驗,增加其可信度。這樣一來,如果不具備專業的醫學背景,就很難區分其中的真偽。其實這些所謂的“養生”、“保健”內容,在專業的醫生看來,都是毫無根據的偽科學。
第三,人們對養生的認識走入了誤區。醫學是非常嚴謹和規範的一門科學,對某一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醫學上大多都有其對應的解釋和處理辦法,而且診斷和治療必須實事求是,容不得半點含糊。比如,某種藥物治療甚麼疾病,在使用中可能產生甚麼副作用,都有大量臨床研究證據作支持。但養生的範疇較為籠統和模糊,有很多魚目混雜的內容充斥其中,使人難辨真偽。對許多養生的方法,正確與否並無明確的界定,尤其是對食療而言,患者多吃一點或少吃一點,很難說清孰優孰劣。養生的一些方法,對健康可能會有一些幫助,對疾病的治療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但只靠養生治病,是不科學的。
偽科學為何能有生存空間?
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對藥品的准入和審批要求非常嚴格,某種藥物的藥效、藥理機制、不良反應必須非常明確。而在我國,許多養生的產品都不是“國藥準字”的藥品,商家往往打著“保健食品”的旗號,但在宣傳時卻大談治病的療效、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帶有很強的迷惑性,普通老百姓很容易上當受騙。
眾所周知,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中醫的承載有幾千年的歷史,體現了中國的特色。但目前有一些不法商家和別有用心的個人,冒用中醫的牌子,打著“治病救人”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沒有醫學背景的老百姓很難加以區分。
如何判斷偽科學?
像張悟本提出的“糖尿病、高血壓都不用終身服藥”,這種說法肯定是不科學的,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該理論才可能成立。比如,對新發的糖尿病病人,依靠生活方式的干預,就可以控制病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可不必服用降糖藥物。對這類糖尿病病人,依靠食療的方法也許可以暫時控制病情,但決不能因此就認為,糖尿病不用服藥就能治好。事實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體重降低,活動量增加,都可以使病情出現不同程度的好轉。
對市場上銷售的某些保健食品,以及商家或個人宣傳的“偏方”、“秘方”、“驗方”,只要是宣稱“能夠治療糖尿病”,基本上屬於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添加了某些西藥成分,二是通過控制飲食、增加運動等,使體重下降,使新發的糖尿病得到改善或好轉。如果糖尿病病程已經很長,已經長期採用口服藥或胰島素治療,這類病人必然離不開藥物治療。
面對眾多的偽科學,哪些糖友更容易上當受騙呢?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人群:一是對糖尿病的發病和治療缺乏認識;二是期望短期內能徹底根治糖尿病;三是過分迷信“養生”、“食療”和某些所謂的“中醫”、“中藥”。
知識水平與糖尿病相關
在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剛剛開始有所改善時,收入較高的階層容易發生2型糖尿病。隨著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整體得到大幅度提升,溫飽已基本得到解決,老百姓不再為吃飯發愁。這時,收入較高的階層開始開始更關注健康,生活方式更加科學,他們普遍開始注重平衡膳食和增強體育鍛煉,反而降低了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相反,低收入階層對自己的健康關注得不夠,更重要的是對健康知識瞭解得少,這類人群反而容易發生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紊亂等慢性疾病,也更容易出現各種糖尿病併發症。因此,知識水平與健康狀況密不可分,尤其是對健康的關注程度和健康知識的水平,將會直接影響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