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當前世界各地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幾大主要城市中,肺癌已成為男性成年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發現診斷、早期治療是降低肺癌病死率,提高肺癌患者長期生存率的唯一途徑。目前不少患者因持續咳嗽、咳血及胸痛等臨床症狀來醫院就診時,通過常規X線胸片檢查所發現的腫瘤多數已屬中晚期,經手術、放療、化療或生物治療後,5年存活率較低。因此對於早期肺癌,特別是位於周圍肺野的小腫瘤,因常無自覺症狀,須通過健康普查的方法來及時發現。傳統方法是X線胸片檢查,但常易漏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①周圍型小肺癌與病灶周邊肺組織對比度差;②正位胸片上,肺組織與縱膈、心臟及膈肌有重疊。與之相比,螺旋CT則可通過高速、連續的數據採集,且為橫斷面斷層成像,可以發現位於解剖學死角或胸片因組織結構重疊等原因造成的病灶遺漏,明顯提高了肺內小結節病變的檢出能力,對早期發現肺癌具有重大意義。但是胸部常規螺旋CT檢查時其X線放射劑量較大,若作為“健康人群”肺癌篩查,不符合放射學檢查最優化的原則,因此,低放射劑量掃描更符合健康體檢的要求。
低劑量螺旋CT是指基於能夠檢測到肺部小結節的最低掃描範圍和放射濃度的CT檢查技術。許多市民都有一個誤區,認為CT掃描的X線輻射量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往往不願意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事實上,常規CT檢查由於X線輻射劑量較高,一次胸部CT的X線輻射劑量相當於X線胸片劑量的60~100倍;而低劑量螺旋CT通過降低管電流和管電壓的方法,經過薄層重建,突顯其掃描速度快、劑量低、檢出率高等優勢,掃描輻射劑量明顯低於常規CT。由於肺為含氣組織,具有天然良好的密度對比,採用低劑量掃描其生成的圖像質量下降不明顯。國外研究表明發現和診斷肺部結節方面低劑量螺旋CT具有和常規劑量CT掃描相同的能力。9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美國幾個大學及研究機構開始低劑量螺旋CT的應用研究工作。結果顯示,用低劑量螺旋CT掃描能夠發現更多的肺癌,特別是早期肺癌。對低劑量螺旋CT掃描、X線胸片、痰脫落細胞鏡檢對比篩選肺癌研究顯示,痰脫落細胞發現癌細胞較低劑量螺旋CT掃描對小肺癌診斷陽性率明顯降低,低劑量螺旋CT掃描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明顯高於X線胸片。與常規劑量CT掃描相比,低劑量螺旋CT掃描技術不會降低肺實變、瀰漫性肺部病變的圖像質量,兩者有相似的診斷正確率。
“低劑量”是一種檢查方式,是新概念而非新技術!目前上海各區的二、三級醫院均已擁有各種型號的螺旋CT,採用常規劑量的10%-30%即可獲得高質量的胸部影像,足以勝任肺部腫瘤普查,並大大降低輻射劑量。目前我院(2014年)擁有雙源CT、寶石CT各一臺,64排CT二臺,16排和4排CT各一臺。目前所有的多排CT均可由技術工程師在進行相關檢查時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實施低劑量CT掃描,通過低劑量螺旋CT檢查,對直徑小於1cm的小肺癌、早期肺癌檢出率達到80%以上。篩查出來的早期肺癌患者中,80%至90%可以通過微創手術切除治癒,無須進一步放療和化療。因此,國內外醫學專家建議,對於肺癌高危人群及有條件的地區、單位或個人,應積極開展每年定期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提高早期肺癌的臨床診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