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碎石堅決不可取
在膽管下端靠近膽管進入十二指腸腸腔的位置,也就是十二指腸乳頭內有一個特別精細的結構,叫做oddi括約肌,它起到一個瓣膜的作用,使得膽管內的膽汁順利進入十二指腸,但十二指腸內的腸內容物不能逆流,能夠防止腸道內的細菌進入膽道系統內。膽管內小石頭需要先通過膽總管再通過其下方的十二指腸乳頭(內含oddi括約肌)排出至十二指腸進入腸道,而胰管是和膽總管共同開口後通過十二指腸乳頭分泌胰液的。如果石頭掉在膽管,會出現急性膽管炎,特別重症的,可能都沒來得及到達醫院就會出現感染性休克,可以在不到十二小時內就會病情進展迅速、危及生命。如果又把胰管堵住,就會出現胰腺炎急性發作,急性胰腺炎又合併細菌感染,死亡率可以達到20-30%,十分驚人。小石頭也可能通過膽管掉到十二指腸,並且這些症狀也沒有發生。但碎石經常通過膽總管和oddi括約肌排出,oddi括約肌的結構就會被破壞,失去功能,這時候腸道中的細菌就會進入膽管,患者就會出現反覆的膽管炎,造成膽道肝臟損傷,發生肝硬化。 如果真的可以在短期內不考慮腹腔鏡手術,最有效的保守方法就是忌食油膩的食物,防止發作。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中心邢同海
不主張“保膽取石”
以最常見的膽囊結石為例,目前最主張的微創手術方法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但很多患者對切除膽囊心存顧慮,覺得膽囊切除後人體就無法分泌膽汁了,所以他們希望能夠“保膽取石”。實際上,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的,膽囊只是起到一個存儲膽汁的作用,膽囊切除之後,膽管會部分擴張,起到存儲膽汁的作用。“保膽取石”最大的問題,是留下一個本已沒甚麼功能、又再次受傷的膽囊,留著只會再長石頭、再發炎,較不開刀更差,有百害無一利,名義好聽有個膽囊實則是個膿腫、定時炸彈。 醫生花時間把膽囊與膽管、肝臟分離出來再切除,比打開膽囊拿出石頭縫好膽囊要複雜、風險的多,為甚麼醫生要冒風險?還是為了患者好啊。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對患者進行過保膽取石治療嘗試,很少一部分效果不錯的,但從統計學來說,效果好的只佔很小很小一部分。效果好的一般是單髮結石,膽囊功能正常,沒有結石在壺腹部、膽囊頸部嵌頓的患者,不開刀也沒感覺。但是現在人壽命延長,沒有症狀的膽結石與膽囊上皮摩擦二十年、三十年也會誘發膽囊癌變,如果發生癌變一年生存率小於1%。更要命的是,絕大部分保膽患者術後膽結石很快出現復發,而再次手術會因為前一次手術的粘連問題而增加困難。最近三十年,國際上已經摒棄了這種簡單的方法。“保膽取石”容易復發,是因為膽囊內結石本身就是它自己長出來的,原來的結石雖然拿出來了,但體內的代謝機制尚未改變,膽囊上皮依舊有炎症、而且膽囊壁的切口是復發膽囊結石的主要部位。
現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創傷較小,手術時間短,我們一般在半小時到1小時就可以完成手術,患者術後恢復也快,一般術後兩天就可出院。那麼,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後有甚麼要注意的呢?我們一般建議患者在術後兩週內的飲食,要逐漸過渡,從半流質到普食,從清淡、稍微吃點蛋白質再到正常飲食,否則,超過了身體的消化吸收範圍,胃腸道容易出現痙攣性疼痛、腹瀉等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