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龍攪海”又稱“嚥唾養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該法可補腎精,健脾胃,滋陰補虛,恰好與乾燥綜合徵陰虛諸竅失養的病機相吻合。在目前乾燥綜合徵沒有特效療法的情況下,此法不失為一種合理的保健方法。
唾液俗稱口水,是由遍佈口腔粘膜深處的許多大小不一的唾液腺分泌出的黏稠液體,現代醫學證實,唾液中含有溶菌酶、維生素、激素、礦物質、粘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幫助消化、保護牙齒、殺菌、抗衰老、解毒、防癌等多種作用。
功法具體操作方法:
1、叩齒:
晨起端坐床上,或閒時端坐(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自然放鬆肢體,閉目含口,摒除雜念,心神合一,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鍊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鍊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宜。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狀況而定。
2、吞津: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海”,即叩擊後,用舌在口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用舌頭先從左上牙床內側轉至右側,然後,舌再從右上牙床外側轉至左側,再從左下牙內側轉至右側,又從右下牙外側轉至左側)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產生時,不要嚥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顎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嚥下(咽津)。
3、時間及次數:
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嚥唾養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鬆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唾液與脾腎兩髒的內在關係:
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唾亦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脾在液為涎,腎在液為唾,故唾液與脾腎兩髒關係密切。
脾主運化,開竅於口。脾具有主管飲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營養物質的化生及輸布的生理功能。生成唾液的津液,來源於脾所運化的飲食水谷。唾液一方面化源於脾,另一方面對脾的運化功能又起著促進作用,唾液迎糧納谷,潤澤食物,對飲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唾液作為人體津液的一部分,來源於脾,又受到脾的制約。唾液依賴脾氣的固攝和氣化,源源不斷地分泌於口腔,既不因進食時分泌較多而溢於口外,也不因非進食時分泌較少而口咽失潤。故唾液生成於脾,受制於脾。
腎主水,具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重要作用,人體津液賴腎中精氣的氣化蒸騰和固攝閉藏,才能正常輸布和排洩,維持其代謝平衡,賴腎中精氣的氣化作用,唾液源源不斷地上泌潤澤口腔,不因過多而外滋,不因過少而口腔乾燥。
脾與腎同為主水之髒,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之健運,化生精微,輸布津液的功能,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脾陽根於腎陽”。而腎中精氣亦有賴於水谷精微的不斷培育和充養,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二者相互資助,互相促進。因此,唾液受脾腎兩髒的共同調節,張志聰雲“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臟受五穀之津淖注於外竅而化為五液,液者,所以灌精濡竅者也。五液者,腎為水髒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液復入心而為血,入肝為淚,入肺為涕,入脾為涎,自入為唾,是以五液皆鹹。”臨床上脾虛而致的唾液病變,久治不愈則可及腎,腎虛之多唾,多涎,也常伴見脾虛症狀。
唾、涎雖為脾腎兩髒共同所主,但因其生成於脾,而脾開竅於口,唾液又乃口中之液,助消化,故而與脾臟的關係尤為密切。
赤龍攪海的保健機理:
1、補腎固精: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中醫藏象學說認為,“齒為骨之餘”,“腎藏精,主骨生髓”。齒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鬆動,甚至早期脫落。叩齒以及用舌按摩齒齦能促進牙周組織微循環,增強牙齒抵抗力,強健牙齒的同時有可激發腎氣,補充腎精。二是腎“在液為唾”,叩齒催生唾液,又可稱“金津”。“津”通於“精”,為腎中之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內經知要?捲上》曰:“腎為水髒……,命門在兩腎之間,上通心肺,開竅於舌下以生津。津與腎水,原是一家,咽歸下極,重來相會,既濟之道也。”因此“赤龍攪海”法具有補腎固精之妙用。
2、健脾和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的負擔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谷(飲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佈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和胃的目的。
赤龍攪海在乾燥綜合徵中的應用:
乾燥綜合徵是一種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口乾、眼乾,它可累及呼吸、消化、泌尿、血液、神經等系統以及肌肉、關節等組織,造成多系統、多器官受損。乾燥綜合徵是現代醫學病名,在中醫古籍中缺乏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及“燥象叢生”的特點,多數醫家將其歸於“頑燥”的範疇。
“赤龍攪海”法簡便易行,安全有效,對乾燥綜合徵患者大有裨益。如能配合“解毒通絡生津方”則療效更佳,是攻克“頑燥”的上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