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訊 (記者陳青 通訊員餘飛)在惡性腫瘤發病率排行榜上,一個原先的“小字輩”――腎癌近年急速躥紅。由於腎臟是一對“沉默的器官”,因此腎癌的早期症狀十分隱匿,缺乏特異性表現。由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鄭軍華教授領銜的泌尿外科專家團隊經過艱苦攻關,終於發現了腎癌的“糧草秘道”,由此可望開創腎癌治療的“新天地”。
在征服惡性腫瘤的征途上,醫學科技工作者不斷有新的發現,一系列腫瘤標記物檢測開始在臨床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除了AFP、PSA等極少數指標,其他檢測項目的特異性都不盡如人意,體檢套餐中的常規檢查難以早期發現腎癌的信號。
鄭軍華研究團隊的全新發現是――腎癌興風作浪與新生血管密不可分。鄭軍華教授解釋說,腫瘤組織的生長基本處於失控“瘋長”的狀態,攫取正常組織的營養,如附骨之蛆四處“鑽營”。它還會使人體處於高凝狀態,甚至誘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腫瘤細胞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破壞性,其豐富的營養來源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將一塊組織比作一支軍隊,那向其供血的血管就是運送糧草的通道。正常組織血管的生長是按部就班的,而腫瘤組織血管的生長則是“侵略性的”,其速度十分驚人。“由此可以很自然地得出推論――只要對人體的血管新生能力進行定量評價,就能對腎癌進行監測。”
鄭軍華教授率領研究團隊對健康人群、良性腫瘤患者以及腎癌患者開展了大樣本量的調查,結果發現人體外周血中一種名為“循環內皮祖細胞”的特殊細胞,與血管新生能力高度相關。內皮祖細胞類似於一種分化程度較低的幹細胞,在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刺激下,可從骨髓中釋放入外周血,並迅速增殖,進而演變為血管內皮細胞。它在血管生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腎癌患者的循環內皮祖細胞數顯著高於良性腫瘤以及健康人。腎癌患者的循環內皮祖細胞數還與腫瘤的分期分級相關。腎癌惡性程度越高,病程越是晚期,患者循環內皮祖細胞的含量就越高。進一步分析還發現,在接受腎癌手術後,患者循環內皮祖細胞數可降至健康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