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椎間盤源性腰痛是一個症狀性診斷,客觀體徵少,又無特異的生化指標,因而確診較為困難。一般認為診斷標準如下:
1、嚴重腰部、臀部及大腿疼痛與神經根定位不符;
2、症狀反覆發作病程>6個月;
3、保守治療至少3個月無效;
4、影像學資料顯示無明顯神經根受壓,無節段性不穩定及其他明確的導致腰痛的腰椎疾病;
5、MRI檢查T2加權像上病變椎間盤為低信號表現、纖維環後部出現高信號區;
6、椎間盤造影檢查疼痛誘發試驗陽性,相鄰節段為陰性對照;
7、關節突關節間隙封閉除外關節突關節退變引起的疼痛。
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最主要臨床特點是坐的耐受性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時加劇,病人通常只能坐20分鐘左右。疼痛主要位於下腰部,有時也可以向下肢放散,65%伴有下肢膝以上的疼痛,但是沒有診斷的特異性體徵。患者腰椎MRI表現為:T2加權像在病變椎間盤均顯示低信號改變(椎間盤變黑),纖維環後方出現高信號區是椎間盤撕裂的敏感表現,但不能作為特異性診斷的金標準,因為有10%~20%的椎間盤撕裂患者MRI可以正常。椎間盤造影是目前診斷椎間盤源性疼痛的最可靠手段,只有在椎間盤造影時誘發、複製疼痛,並且椎間盤造影顯示纖維環撕裂,方可認為椎間盤造影陽性,如果僅有纖維環撕裂或造影劑外漏,病人沒有誘發、複製痛,說明該椎間盤與病人的疼痛可能無關。北美嵴柱外科協會認為:誘發性椎間盤造影適用於椎間盤源性下腰痛的診斷,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確診是否為椎間盤源性下腰痛。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對椎間盤源性腰痛診斷標準是:鄰近椎間盤誘發試驗不出現這種疼痛的情況下,相應椎間盤的誘發試驗可以導致病人出現原有性質的腰痛,而且椎間盤源性疼痛的病人具有結構上的異常,則可以確診是椎間盤源性的下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