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痛是困擾中老年病人的常見疾病症候群。由於與下腰痛相關的因素眾多,所以,臨床上如何鑑別下腰痛的病因常常存在一定困難。近年來,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進步,關於腰腿痛的診斷和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其中也包括對椎間小關節源性腰痛的認識。
解剖和病因
椎間小關節位於腰椎的後方。相鄰的腰椎在前方由腰椎間盤相關連,後方則由左右兩側的椎間小關節相連接,組成脊柱的運動單位。和人體的其它關節相似,椎間小關節的表面有關節軟骨,關節軟骨比較平滑,有一定彈性;椎間小關節雖小,但仍有足夠的關節液,確保腰椎的自由活動,尤其是前屈和後伸活動。
脊柱的退行性改變最早出現在椎間盤。隨著年齡增加,椎間盤出現脫水,高度丟失,隨之而來的是椎間小關節鬆弛,局部應力增加,軟骨磨損。出現骨關節炎改變。也有人認為,早期腰椎的損傷也會影響到腰椎的排列,引起異常活動,造成軟骨的磨損和骨關節炎的表現,成為椎間下關節源性腰痛的原因。
臨床表現
椎間小關節源性腰痛通常在休息和睡覺後加重。腰椎側屈或後伸也可加重腰痛。腰痛起於下腰椎的中間部,可以向臀部放射,有時還可延伸到大腿的後方。但很少越過膝關節水平。也很少出現神經致壓的症狀如麻木、無力和刺痛等。這種機械性的疼痛可有腰椎的異常活動而激發。椎間小關節的骨關節炎改變,表現為關節邊緣的骨贅增生。有時會造成椎間孔的狹窄。這時有可能會造成相鄰神經根的壓迫,引起神經致壓症狀。
如何診斷椎間小關節性腰痛?
醫生首先需要了解你的詳細病史,詢問你的腰痛的細節,並瞭解腰痛如何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如腰痛是否伴有下肢的放射痛和無力,腰椎出於甚麼姿勢時你的腰痛症狀最輕或最重。
在體格檢查中,醫生還會了解你的腰背活動是否會激發你的腰痛或其它症狀,如下肢皮膚感覺,肌力和神經反射等。
X線片
醫生可以通過X線片觀察椎間小關節周圍的骨質改變。椎間隙有無狹窄,椎間小關節是否有骨贅增生。
MRI
對軟組織的觀察有獨到之處。可以清晰反映椎間小關節的影像,觀察有無增大和腫脹。一般不需要對比增強和局部穿刺。
CT
為醫生提供斷層的X線切片影像。可以看到椎間小關節關節面有無侵蝕,有無骨贅形成等。
椎間小關節的注射
既是一種治療方法,也是一種診斷試驗。
單光子核素骨掃描檢查
輔助診斷椎間小關節源性腰痛。敏感性和準確性都令人滿意。
椎間小關節源性腰痛的治療
非手術治療
臥床休息,側臥或平臥時在膝後放置軟墊可以起到舒緩椎間小關節應力,減輕疼痛的作用。非甾類消炎鎮痛藥物,阿司匹林以及肌松劑可以減輕症狀。有時,口服激素也可改善症狀。物理治療在椎間小關節源性疼痛的治療中也具有一定作用。牽引可以降低椎間小關節的局部應力,減輕症狀。力量訓練可以增加腰腹肌肉力量,有氧訓練可改善心、肺功能。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椎間小關節注射也是重要的保守治療之一。注射藥物通常為皮質激素結合局麻藥物。我院多年來採用CT定位下椎間小關節穿刺注射,準確率高,短期有效率可靠。
手術治療
主要有關節支神經切斷術和後路腰椎融合術。近年來,腰椎的非融合技術發展很快,有作者認為,非融合技術在椎間小關節源性腰痛的治療中將起到重要的作用。選擇性關節支神經切斷,是通過微創方法,切斷小的神經分支,阻止神經衝動的傳遞,以減輕疼痛。腰椎後路的融合手術的原理是通過融合椎間小關節,阻止不良應力,以減輕疼痛症狀。而非融合技術是通過在腰椎上植入特殊設計的裝置,降低作用於椎間小關節的應力。
總之,椎間小關節是除了腰椎間盤以外引起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值得廣大病家和醫生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