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血管與神經
甲狀腺外面有兩層結締組織被膜,內層為真囊,有豐富的血管網,外層的假囊是氣管前筋膜的一部分,兩層被膜之間連接較疏鬆。因此,手術暴露甲狀腺時應在被膜之間進行,出血較少。甲狀腺懸韌帶是甲狀腺鞘在峽部及側葉上方增厚所形成的,把甲狀腺固定在喉軟骨及氣管軟骨上。側葉後側甲狀腺鞘與氣管、食管的筋膜及頸動脈鞘相聯繫,喉返神經和甲狀腺下動脈在此交叉穿行。
迷走神經出顱後在頸動脈鞘內動、靜脈間的後方下行,到喉的分支為喉上神經和喉返神經。喉上神經經頸動脈後方斜向內下,在接近喉部時分成內、外二支。內支與甲狀腺上動脈的喉支伴行,支配聲帶以上喉部黏膜的感覺外支與甲狀腺上動脈及其分支伴行至環甲肌,支配該肌:內支損傷後,同側聲帶以上喉黏膜喪失感覺,外支損傷則使環甲肌麻痺而發音減弱且易於疲勞,故術後發生飲水嗆咳或音調低鈍說明術中損傷或術後血腫壓迫了喉上神經。
喉返神經並非雙側對稱走向,迷走神經發出部位,左側在主動脈弓下緣,右側在右鎖骨下動脈下緣,發出後,繞至相應動脈下方,再轉向後內側,沿氣管和食管間溝上行入喉,支配聲帶以下喉黏膜的感覺和聲帶運動。行經甲狀腺側頁後方時與甲狀腺下動脈交叉關係複雜多變,右側喉返神經偶見不繞經鎖骨下動脈下方,在頸部直接走向喉內,稱為“不返的喉返神經”。故聲音嘶啞多說明損傷了喉返神經,這是甲狀腺手術較常見也較嚴重的併發症。甲狀腺的靜脈變異更多,但手術時只要多加註意,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二、手術注意事項
體位的正確與否有很大意義。仰臥位時頸部的暴露足夠使用,但應避免病人顏面呈不愉快的淤血現象。在縫合傷口時應可使病人頭部屈向前方。
一般來說,病人頭頸部不向一側偏移,這樣可使某些重要解剖結構的體表標誌明顯,避免術中誤傷。多選用領口切口,避免切口太低及切口太小的錯誤。Kocher:切口宜自兩側胸鎖乳突肌外緣連線。
頸闊肌應在與皮膚切口同一高度切斷。皮下止血要充分。
關於頸部肌肉(胸骨甲狀肌,胸骨舌骨肌)的切斷是否正確,有很多爭論。應按具體情況進行,不應有原則上的規定。此肌肉的切斷,對不熟練的操作者,無疑地幫助很大,且可以減少危險。也有些甲狀腺腫即使在有經驗者,也必須切斷肌肉,才能取出。切斷後肌肉的癒合,一般是順利的,術後有吞嚥痛,此亦不能認為是缺點。相反地特別在小的甲狀腺腫,應不猶疑地保存這些肌肉。
為了保護神經,若橫行切斷,則應在較高部位。一個常見的錯誤,就是將皮膚及頸闊肌向上方與下層肌肉廣泛的剝離。看來,是否切斷肌肉,應視是否影響操作為準。剝離甲狀腺腫,為避免下述併發症及操作簡便,應選擇內、外囊之間進行剝離,因為二囊之間為疏鬆纖維組織,剝離容易,並可減少出血及副損傷。
剝離甲狀腺腫及翻轉時可有較常見併發症:
1、出血。
2、氣栓發生。
3、返N損傷。
4、甲狀旁腺損傷,術後抽搐。
5、縱隔氣腫。
6、胸導管損傷,淋巴漏出,此併發症較少也較嚴重,須警惕。
在翻轉甲狀腺下極時,尚應注意肋胸膜是否被誤傷,這種情況罕見。
若損傷氣管,由於氣道和術野互通,有兩大危險:
(1)氣道汙染術野,引起術後感染,可採取引流及抗炎治療,一期縫合氣管創傷。
(2)誤吸血液造成窒息或侷限性肺不張。所以若不慎誤傷氣管,宜即以手指閉塞傷口,清除周圍積血,立即縫合,若縫合失敗可插入導管。
術後引流一般在24-48小時即可取出引流,多用皮片引流。若腫塊巨大,並可能產生較大空腔,宜採用負壓套管引流。術中預防:嚴格止血,消滅死腔。
術後:床邊置氣管切開包。曾有病人因甲狀腺腫塊巨大,切除腫塊後,原有軟化的氣管壁推動支撐蹋陷,緊急行氣管切開並重行手術。由於搶救及時而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術後危險期:四小時以內,術中痙攣或電凝止血的血管重新開放出血產生血腫壓迫。三天以內,可能因咳嗽或進食幹、糙食物引起。由於該區域範圍相對較小,重要結構多,和腹部比較少量出血即可妨礙呼吸或壓迫頸部A鞘而致生命危險,所以術後三天內應緊密監護,尤其是六小時內,利用繃帶壓迫術野並不能起到止血作用,還可能妨礙患者呼吸及進食及醫生觀察滲液情況,故不提倡用厚大繃帶包紮。
結紮甲狀腺下動脈不應在外科間隙內,而在其外方,即囊外(筋膜外),在肌囊間隙內操作是幾乎可以避免喉返N損傷的。結紮時應儘量靠向側方,儘可能靠近頸動脈,此處應不允許出血。當然,最大的困難是不能發現此動脈。
現代操作中,多於分離甲狀腺腫之前,先結紮甲狀腺動脈。
優點:
1、分離腫塊之前,直視術野較清晰,結紮A可避免誤傷N。
2、結紮A後,腺體縮小,可活動,易於分離。
3、靜脈塌陷,腺體可用止血鉗鉗夾,而無出血危險,這樣氣栓危險亦可減少。
在操作過程中,結紮A後若出現滑脫,切斷後即大量出血,很難制止,若盲目在血泊中鉗夾,可能造成更多的損傷。
避免方法:切除腺腫時,在上極可與動脈殘端一起保留一小塊甲狀腺組織。對血管的結紮是應完全分離清楚後結紮,還是連帶少許組織一起結紮頗有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