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增強CT和血管造影檢查時,一個必要的步驟是注射造影劑,以使圖像更清晰。但造影劑有一定毒性,普通人在檢查後要多喝水,高危人群則要進行“醫療補水”。
這裡所說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70歲以上老人、糖尿病患者和腎功能異常者。而“醫療補水”是一個醫學術語,做血管造影特別是如放支架等介入治療檢查前幾個小時,都需要先輸入一定量的葡萄糖或生理鹽水,用量在1000毫升左右,這個過程就叫“醫療補水”,也稱為“水化”。
做完造影檢查後,需要給患者再次充分水化,補充液體,並可適度使用少量利尿劑。這樣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腎血流量,緩解腎血管收縮,加強代謝,促使造影劑排出,以減少造影劑腎病發生。
很多人可能會問,既然補水分能達到稀釋血液、促進代謝的作用,那麼直接多喝水不是更方便嗎?多喝水會促進代謝,但造影檢查之前不建議進水,以避免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可能會發生嘔吐,容易造成窒息。
即便是檢查結束後,患者可多飲水促進代謝,但也並不提倡喝太多,過多喝水會造成腹脹等不適症狀,鄭月宏主任強調,如果腎功能代謝不好,喝水進多出少還容易造成水腫,引起水和電解質失衡,實際上也是在增加腎臟的負擔。對腎功能不好、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來說,飲水只要比平時正常飲水量多喝一半就可以了。
除了補充水分,造影檢查後可多吃流食或者清淡食物,多食五穀雜糧、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