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脂肪肝患者不僅逐漸增多,而且趨於低齡化。病人由於長期工作、生活節奏緊張,往往在出現輕度的食慾不振、噁心、乏力、右上腹不適等症狀後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個別病人甚至誤認為是慢性胃炎、膽囊炎或中暑發作,而延誤了治療的良機,直至出現嘔吐、黃疸等類似於急性、亞急性病毒性肝炎等表現,乃至出現肝昏迷、腎衰等併發症時,始悔之晚矣。
結合本人多年來臨床的實踐經驗,脂肪肝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是由於多種病因致使肝臟失去了基本的消化、解毒以及分泌等生理功能而成。本病不僅和肥胖、糖尿病、肝炎、甲亢、酒精中毒、高脂血症、藥物損害、營養不良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也與高血壓、膽囊結石的形成有關。其中長期酗酒已成為損害肝臟的第一殺手,其致病機制為:酒精的毒性使肝細胞對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謝發生障礙沉積而成脂肪肝。
千百年來,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早已形成了“酒文化”現象,雖流傳有“酒為百藥之長”、“酒能通血脈”之說,但也有“痛飲則傷”、“損骨之精、生痰動火”的警告。所以飲酒越多,無疑脂肪肝越重,也容易誘發肝纖維化,進而演變成酒精性肝硬化,而其致病的營養不良、藥物及有毒物質損害等因素,也同樣對肝癌的發生起到了一定的助動因素。
目前現代醫學治療脂肪肝的藥物不多,中醫藥的診治切實有效,且副作用小,有著較大的發揮優勢的前景。中醫往往把本病歸屬於“積聚”、“痰濁”、“脅痛”、“肝癖”等範疇,筆者作為餘莉芳老中醫工作室學術繼承人之一,在繼承老師的學術觀點基礎上,也結合了本人十餘年來的臨床心得,認為本病病機為:肝失疏洩、氣血瘀滯;脾虛失運,痰溼內生,其中以痰、瘀、溼及脾虛為本病的主要病理關鍵,除了中醫辯證分型,更結合細緻的臨床體檢、B超、CT、血脂、肝功能等現代醫學手段進行明確診斷,並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分別以疏肝、利膽、健脾、和胃、補腎、活血、理氣、化痰、利溼、清熱等為基本大法,以期達到標本兼顧的治療目的。
現代藥理學證明:所用中藥具有保肝、降酶降脂、抗脂質過氧化、增加自由基清除、調節機體免疫力、防治肝纖維化等功效,臨床療效顯著。歡迎各位病家蒞臨,屆時本人不僅對每位患者作認真仔細的診治,而且還為您從生活起居方面作防病指導,包括十六字的保肝要訣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