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慢性潰瘍是指發生於下肢超過1個月以上仍未癒合的潰瘍,稱之為下肢慢性潰瘍,是外科臨床的常見病。引起下肢慢性潰瘍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周圍血管疾病引起的潰瘍、放射燒灼性潰瘍、化療引起的潰瘍、神經損傷性潰瘍等等。其中最常見的是周圍血管疾病引起的下肢慢性潰瘍,按照病因不同又可分為靜脈性潰瘍和動脈性潰瘍。而下肢慢性潰瘍中絕大多數是靜脈性潰瘍。針對不同的病因,要對症下藥,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方能有效。因此,治療前先要了解潰瘍形成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如何鑑別靜脈性潰瘍和動脈性潰瘍呢?
1、病因不同
所謂靜脈性潰瘍,即是由於下肢靜脈病變引發的潰瘍,常見病因有下肢淺靜脈曲張、原發或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繼發的下肢深靜脈、交通支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最終導致下肢靜脈瘀血,長期靜脈高壓,皮膚營養障礙,皮膚潰破,經久不愈,或愈後反覆潰破,長期不愈的潰瘍還可能發生癌變。中醫稱為“臁瘡”,俗稱“老爛腳”。
動脈性潰瘍,即是由於下肢動脈病變引起的潰瘍,常見病因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以及血管性糖尿病足潰瘍。主要病因都是因為下肢動脈血管嚴重狹窄或閉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而發生壞死、潰瘍,嚴重時需要截肢(趾)。中醫稱為“脫疽”。
2、發病部位不同
靜脈性潰瘍多發生在小腿下1/3到足踝部;動脈性潰瘍則多發生於肢體末梢,即足部、腳趾末端。
3、伴隨症狀不同
靜脈性潰瘍多伴有小腿或足踝部的浮腫,朝輕暮重,或患者自我感覺久站久行後患肢酸脹沉重,休息或抬高患肢後得到緩解;此外,小腿皮膚可伴有色素沉著、皮膚瘙癢、溼疹等變化。動脈性潰瘍常伴有肢端發冷、麻木,皮膚溫度降低,肢端或下肢的劇烈疼痛,夜間、氣溫降低時加重。在發生潰瘍前通常經歷了間歇性跛行、靜息痛的階段。
4、伴隨疾病及家族史不同
靜脈性潰瘍患者多有下肢靜脈曲張的家族史,以及長期站立工作史。動脈性潰瘍患者則常伴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以及長期吸菸史。
在臨床中,也有不少病人同時並存動脈和靜脈病變,因此潰瘍的表現和性質並非如上述典型和容易鑑別。
針對不同的發病原因,採取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標本兼治、中西醫結合治療才能有更好的療效。所謂病因治療即是解除或緩解形成潰瘍的血管病變,如下肢靜脈曲張引起的潰瘍可通過簡捷有效的現代微創手術治療曲張靜脈、病變的交通支靜脈,緩解下肢靜脈瘀血、靜脈高壓,從而促進潰瘍癒合。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糖尿病足引起的潰瘍則可以通過血管腔內治療,對狹窄的動脈進行擴張,對閉塞的動脈進行開通,恢復血供,促進潰瘍癒合。同時中醫中藥治療可以促進側枝血管的建立和開通,增加局部血供,減少或控制血管閉塞的進展;減少疾病的復發。
所謂對症治療,即是根據瘡面的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中醫特色外治法(如燻洗療法、纏敷療法、貼敷療法等)、特色中藥外用藥(生肌散、黃連液、紅油膏等),及不同的換藥方法(如中藥化腐清創術、中醫拖線療法等),加速潰瘍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