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氏外科由顧雲巖創立。第二代傳人顧筱巖被稱為“疔瘡大王”,與當時傷科名醫石筱山、婦科名醫陳筱寶並稱“上海三筱”。第三代顧伯華是顧氏外科最傑出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也是現代中醫外科學的奠基人。第四代傳人除了我顧乃芳,還有陸德銘、馬紹堯、唐漢鈞、朱培庭、陸金根、顧乃強、顧乃芬等。第五代傳人有曹永清、陳紅風、李詠梅、闕華髮、劉勝、張靜。
自20世紀80年代起,顧氏外科先後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上海市重點學科。這確立了顧氏外科在現代中醫外科學術界的領軍地位。
顧氏外科採取外治和內治相結合的方法,對於瘡瘍疾病、乳腺疾病、甲狀腺疾病、皮膚疾病、肛腸疾病、周圍血管疾病以及運用中醫藥治療膽道感染等急腹症等,都有良好的療效。
1、從瘡瘍到皮膚雜病
吾父顧伯華的臨床實踐,早期以看瘡瘍為主,尤以治疔瘡走黃出名。
顧氏外科認為“瘡形於外,實根於內”。中醫文獻中的瘡瘍,是指各種致病因素侵襲人體後引起的體表化膿性疾病。瘡瘍多發生於體表的皮、肉、筋、脈、骨的某一局部,一般均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但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瘡瘍辨證多從局部病變著手,以局部症狀為辨證重點,但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狀為依據,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全面地瞭解、分析、判斷,局部與全身相結合,外在表現與臟腑內在病變相結合,綜合參看,辨證求因,抓住病證的本質,才能治病求本。
如瘡瘍潰後,瘡面色淡紅而不鮮,膿出稀薄,新肌不生,癒合遲緩,伴有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等,若單從局部瘡面著手,用生肌斂瘡收口藥物,並不能取得較好療效,此時應考慮整體;“膿為氣血所化”。生肌長肉有賴於氣血充足,才容易收口,故內服補益氣血、健運脾胃,托里生肌的方藥,能加速瘡面生肌收口。
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吾父顧伯華總結出調整陰陽、養陰清熱為主,治療多種外科和皮膚科疾病的經驗。常用生地、玄參、麥冬、石斛、龜板等。治有頭疽加紫花地丁、半支蓮等清熱解毒;治毛髮紅糠疹加丹參、當歸、莪術等活血化淤;治紅斑狼瘡穩定期加黃芪、淮山藥、仙靈脾、鎖陽等健脾補腎等。
2、改貴藥為便宜藥
吾父顧伯華常說,“瘍醫不可一日無外治”,“外科與內科不同之處,在於內治、外治並重。”他在繼承中醫傳統外治法之餘,還多有創新。比如,在皮膚病治療中,創用熱烘療法,治療神經性皮炎、慢性溼疹,提高了療效。
顧氏外科用藥向來以“便、驗、廉”和輕靈著稱,處方用藥最多時僅11―12味,用量多為6―9克,不用或少用稀有藥,如果便宜藥能達到療效,就絕不用貴重藥。這也是顧氏外科的用藥原則,“用藥如用兵,用兵貴乎精,理法方藥,瞭然指下,便能策動四兩撥千斤。”
通過長期的實踐積累,吾父顧伯華總結出了青黛膏、沖和膏、紅油膏、生肌白玉膏、消痔膏、生肌散、青黛散、青吹口散、平胬散、七三丹、顛倒散洗劑、三黃洗劑,芩連消毒飲、益氣託毒湯、加減瓜蔞牛蒡湯、小陽和湯、痄腮消散方、涼血清肺飲、腸癰方、水疝內服方,錦紅片、清解片、復黃片等一系列名方、驗方。
3、研發痤瘡霜,內服外用克痘
我本人精於中醫皮膚科,尤擅長青春痘、牛皮癬、異位性皮炎、扁平疣、蕁麻疹的治療。
上海市中醫醫院建院後,我從安徽來到上海,創建“中醫皮膚科”,歷時十載,中醫皮膚科略有名氣,尤其在用中草藥醫治青春痘、牛皮癬、慢性溼疹等皮膚科頑症方面,通過艱苦摸索,取得重大進展。
在青春痘治療領域,我在顧氏外科名方、驗方基礎上,總結出內服外用+中醫倒膜的治療方法。
治療時,首先要辯證,明確痤瘡的內因。
我有一個患者,第一次來就診時,25歲,末婚。我正好在上海泰坤堂東館中西醫結合門診部出診。我見到她時,她面部有丘疹、膿瘡,已經七八年了,一直在其他醫院治療。口服四環素、硫酸鋅及中藥,外用硫磺、爐甘石洗滌,沒有明顯好轉。
望聞問切後發現,她面部油光,兩面頰有約6*6cm大小紅斑,密集如慄粒、綠豆樣大小的丘疹、膿瘡、黑頭粉刺、慄粒樣大小的凹陷疤痕;皮疹與經期無關,大便乾結時皮疹尤甚。不嗜辛辣油膩之品,舌質紅,苔薄,脈數。
她證屬脾胃蘊熱,燻蒸而成。治療時主張瀉肺清熱解毒,並採用中藥倒膜。
首先,我們會用清潔劑清洗面部,然後用自制的痤瘡霜塗抹在患部。然後,開始中藥倒模。這能激發痤瘡霜活血化淤之效,促進皮膚新陳代謝,調節血管收縮,增進藥物吸收,提高了療效,達到痊癒的目的。
在外用藥同時,我叮囑患者用菊花煎水代茶,達到內外兼治的目標。
20天后,患者第一次複診。繼續外用藥+中藥倒膜,3次後再次複診,發現丘疹、膿瘡消失,留大量凹陷疤痕。為鞏固療效,我叮囑其每週一次倒膜。
兩月後隨訪發現,皮膚色素沉著明顯減淡,皮膚損害消失,稍有陳舊性凹陷性疤痕。
又過兩月隨訪,患者兩頰恢復正常皮膚色,稍有陳舊性凹陷性疤痕。
4、治皮膚病,要辨證“忌口”
近年來,一些學生,跟著學習顧氏外科的治療精華,如張匡宇。也有一些學生跟著我抄方,為我整理資料,如劉閏紅。
中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為瘡瘍化毒之本,膿為氣血所化。顧氏外科總結出,脾胃和氣血盛衰,與瘡瘍的發生、發展、變化與順逆轉化等密切相關。
我這麼告訴學生。在面對患者時,也會格外叮囑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