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的康復治療,使中風致殘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達到功能康復,重返社會的目標。中風是因氣血逆亂,腦脈痺阻或血溢於腦所致。以昏僕、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謇不語等為主要表現的腦神疾病。中風之病主要可分為出血中風和缺血中風。
1、按摩治療
按摩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肌肉及神經營養狀況,防止肌肉萎縮,促進其功能恢復,按摩方法一般採用滾法、按法、揉法、捏法。按摩時要注意選準穴位,選用適當手法。一般操作順序,為先胸腹部,繼背腰部,再四肢部,後頭頸部,按照各部位的次序操作。臨床上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疾病的不同,配合不同的手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待肌肉適應按摩刺激時,再逐步加重手法,可有效地活躍肢體血液循環,牽伸短縮的肌腱韌帶,放鬆痙攣的肌肉,恢復關節活動度。按摩部位一般以患側肢體為主。
患側肢體按摩治療:按壓穴位:上肢取內外關、曲池、肩骨禺;下肢按腿部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用手掌從臂下至踝上,推、拿、按、摩各三遍。運膝臏、順N窩,點按承扶、殷門、委中、承山等穴。彈撥股內大肌、小腿大肌,掐跟腱等。繼而從上到下捶拍六遍,再按三遍、拿三遍、推三遍、滾三遍。然後取仰臥位,推拿按摩各三遍,點足三里、三陰交等,輕推三遍結束。摩足部患者取俯臥位,醫者從足跟揉摩至足心部,直到足趾尖部,反覆六遍。繼而用大指切菜式掐按足掌部,連續六遍。再取仰臥位。從解溪部揉拿至足趾關節處,如此反覆六遍,再捻揉足趾各六遍,繼而點按湧泉、太溪、崑崙、太沖等穴。掐足腱、捶足跟、握足尖、搖足踝,然後輕推緩摩三遍結束。滾法:從肢體上下端以次按摩,壓力要均勻,協調有節奏,每次10~15 min。揉按法:採用掌根從肢體遠端向近端按揉,每次10~15 min,腕部動作要輕揉緩和的擺動。順著雙側背部太陽經上下按摩:主要採用一指撣推法直至皮膚髮紅為度。加強功能訓練:無論患者意識恢復與否,必須保持正確的功能臥床位,及時訓練患者的被動活動和主動活動。
2、運動康復
主要是通過肢體運動,促使人體氣血的流通,以達到新陳代謝、祛病延年的目的。體育療法作為一種輔助方法,對於中風病的康復醫療是非常有益的。中風病癱瘓的臥床姿勢,最重要的是保持身體各部關節處於功能位置。一般有仰臥、側臥、俯臥三種姿勢。這些體位應不斷地翻身調換,採用一種體位的時間,決不可過長,一般兩個小時左右應翻身調換。中風病癱瘓期間,要特別注意肢體活動,其主要目的是伸屈癱瘓肌肉,防止萎縮、痙攣、畸形、褥瘡等併發症的發生。肢體運動可分為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兩大類。被動運動,可採用被動運動方法。主要是通達經絡,疏利關節,改善氣血循環,增加肢體營養。被動運動完全由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活動癱瘓的肢體。但開始要平緩柔和的活動,切忌過快過度的牽拉,以免造成肌肉損傷。主動運動,在肢體癱瘓不能運動的情況下,主要是健肢的主動活動,這不僅能帶動癱瘓的生理功能,而且還能改善人體全身的機能活動。經常進行抬頭、挺胸、舉臂、翹腿、深呼吸的主動運動,尤其癱瘓側的肩、肘、腕、指、髖、膝、踝、趾關節的伸屈旋轉運動,但決不要過於勞累。風患者在肢體運動的過程中,往往發生肢體痙攣,主要表現為筋脈拘急,肌肉抽搐,手足攣縮,關節S等證候。
中風病肢體癱瘓長期臥床,練習坐起是康復醫療的重要手段。臨床上常分為坐前準備、坐起動作、坐位平衡等三方面進行功能訓練。中風患者站立行走必須保持生理功能的正確位置,護理人員扶助患者要順其關節活動範圍,多做負重鍛鍊,逐漸增加時間和重量。
中風患者最佳康復時機現代康復醫學一致認為:在生命體徵穩定的基礎上,中風偏癱康復介入越早越好,腦梗死患者發病當日即可進行康復治療,腦出血患者生命體徵穩定24h即可進行。推拿療法適用於中風恢復期的半身不遂。中風病的鍛鍊運動應儘早開始,其主要目的是預防肢體關節攣縮變形,預防感染和褥瘡發生。因此,在發病後臥床期間,應注意保持肢體功能位置,加強被動運動,防止肌肉萎縮。缺血性中風一週以後,出血性中風應根據具體情況,儘早進行功能鍛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