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在常规化验英文长缩写成RBC。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及若干无脊椎动物,其血红素(无脊椎动物也有时是蚯蚓红血朊)包含在特定的细胞中来进行其机能活动,这种血球称为红细胞,或称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其它的血细胞,如白血球,则是免疫细胞。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血红蛋白更易和一氧化碳相合,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和含量增高时,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称为贫血。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可引起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旧称红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除骆驼和鹿的红细胞呈卵圆形状外,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正常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中央较薄,周缘较厚,平均直径红7~8微米,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里红细胞
人类的红细胞是双面凹的圆饼状。边缘较厚,而中间较薄,就好像是一个甜甜圈一样,只是当中没有一个洞而已。这种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从周围摄取氧气。同时它还具有柔韧性,这使得它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并释放氧分子,直径通常是6μm~8μm。
由于这种特别的形状而且体积比较小,所以表面积对体积的比值较大,使氧气以及二氧化碳能够快速地 红细胞
渗透细胞内外。红细胞的细胞膜含有特别的多糖类以及蛋白质,但是这种结构因人而异,这些结构是构成血型的基本要素。
成人体内大约有2~3×10的13次方个红细胞(女性大约为4~5百万/微升血液,男性为5~6百万/微升血液)。女性比男性少的原因,是因为生理出血造成的现象。另外睾丸酮也具有刺激红细胞生成激素制造红细胞的功能。
在人的红细胞内所含的血红蛋白占血球总量的30%以上,是血液中最通常的一种血细胞,在干重9%时,占94%,随着氧分压的变化与氧结合或游离,但它的解离曲线和纯血红素的溶液不同,在氧分压低的
组织,红细胞具有放出多量氧的能力。另外,在红细胞内,存在有碳酸脱氢酶,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的可逆反应中起触媒作用。因此红细胞运送血液二氧化碳的能力很强。
在人及其他哺乳动物中,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糖酵解途径(无氧呼吸)合成能量。成熟的哺乳类红细胞是双凹圆盘状,如此可增加其表面积,使物质更容易通过其细胞膜。 光学显微镜下的红细胞(未染色)
为400~500万个,成年女性为350~450万个;婴儿和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红细胞的特殊形态增加了红细胞的表面积,缩短了细胞表面到细胞中心的距离,有利于气体进出红细胞。胞质内的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构成。血红素中含有二价的铁原子,它能与氧作可逆性的结合。血红蛋白末端的氨基则能与二氧化碳作可逆性结合。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担负气体运输的功能蛋白。正常成年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12~15克,女性为11~13克。红细胞由红骨髓生成,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循环,平均寿命120天。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在肝、脾等处清除。正常人生成、破坏保持着动态平衡,使红细胞数量维持相对稳定。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则导致红细胞数量的异常,其大小和形态也会改变。如果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则叫做贫血。贫血时一般有面色苍白、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等现象,这时由于血液运氧能力降低,身体缺氧所致。造成贫血的原因很多。在造血过程中若原料不足,如缺铁、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会产生缺铁贫血。若缺乏促进红细胞成熟的物质如维生素B12和叶酸,则使细胞发育停滞而产生巨细细胞贫血又称恶性贫血。若骨髓受到放射性物质、药物等作用而影响其造血功能时,则会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正常红细胞生成还受到肾脏所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当肾脏发生严重病变影响此调节物质的生成时,也可引起贫血。另一些因素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疟疾、蛇毒等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可出现溶血性贫血。此外还有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涉及到某种功能蛋白分子结构的变化而致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就是在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574个氨基酸残基中仅两条β链上N端第六位的谷氨酸残基换为缬氨酸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