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rectal prolapse) 是指直肠粘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临床特点是:早期排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便后自行复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肛门坠胀、潮湿、肛周瘙痒,若直肠脱出未能及时复位,可导致嵌顿。脱肛可发生在各种年龄层次的人群中,好发于体虚的小儿及老年人,经产妇,或有长期泻痢、便秘、咳嗽等病史。在《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脱肛及其还纳的方法:“‘人州出不可入者…’ ,‘倒悬其人,以寒水溅其心腹,入矣。’”,祖国医学中属于盘肠痔、重叠痔、脱肛痔、截肠等范畴。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现代医学认为其原因为:盆底组织失去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以致直肠粘膜层松弛。根据直肠壁脱出的程度,可分为不完全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
病因病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久病损伤,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或嗜食辛辣、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均可导致脱肛。
脾虚气陷 多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过伤劳倦。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而致中气下陷。《张氏医通 • 脱肛》中说:“难经云,出者为虚。肛门之脱,非虚而何?”
湿热下注 饮食不节,内积醇酒肥甘,日久脾胃受损,水谷不化精微,津液代谢障碍,湿热内生,湿热下注大肠,出现便秘或泄泻,便时努力,致脱肛。《景岳全书》中记载:“有因酒湿伤脾, 色欲伤肾而脱者。然热者必有热证,如无热证,便是虚证。”
诊断要点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不难诊断,本病以直肠的脱出为主要症状,直肠脱垂的脱出物为直肠,有明显的放射状纵形沟纹或直肠环圈,色淡红,无出血。指诊可及肛门括约肌明显松弛。直肠镜下直肠脱垂粘膜呈环状隆起,呈均匀状。
①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门脱出,并可自行缩回;以后渐渐不能自行回复,需用手上托能复位,常有少许黏液自肛门流出,排便后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
②晚期:脱肛在咳嗽、喷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脱出,脱出后局部有发胀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胀痛,脱出的黏、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分泌可夹杂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③嵌顿: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血,黏膜皱襞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绞窄和坏死。
直肠脱垂可分为三度:
一度:直肠粘膜脱出,淡红色,脱出约3~5厘米。质软,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复。
二度:直肠全层脱出,长5~10厘米,呈圆锥形,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粘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便后需用手帮助回复,常伴发肛门松弛。
三度: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厘米以上,呈圆柱形,表现有较浅的环状皱襞,括约肌松弛无力。
辅助检查包括:直肠镜检查,X线排粪造影,肛管直肠测压 。
鉴别诊断
内痔 脱出物为充血肿大的痔块,呈花瓣状或颗粒状,可见有出血,指诊:肛门松紧度正常。直肠镜检查时,可见到粘膜呈花瓣状且粘膜隆起的肉块大小不一。内痔脱出的脱出物在齿线上。
肠套叠:本病一般发生在结肠与乙状结肠,部位较高且伴有严重腹痛。治疗 《疡科心得集》提出:的治脱之证,不越乎升举、固摄、益气三法。符合黄帝内经的 “下则举之”治疗原则。内治:脾虚气陷证证候 神疲乏力、面黄身倦、形体消瘦,大便时肛门肿物脱出,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纳差,甚至有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弱,或细。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兼补肾精。方药 补中益气汤合三仁汤加减常用药物 生黄芪、党参、白术、枳壳、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大红枣、柏子仁、全瓜萎;脘闷纳少者加木香、砂仁。湿热下注证证候 形体消瘦,面赤身热,肛内肿物脱垂,色紫暗或深红,甚至局部粘膜糜烂,溃破,肛门坠胀明显;指诊肛内灼热,分泌物较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 清热利湿,升阳举陷。方药 萆Z渗湿汤合三妙散加减常用药物 人参、黄芪、升麻、黄芩、黄连、葛根、白头翁、焦山楂、炙甘草,伴腰酸者,加菟丝子。外治 棉垫法:适用儿童,直肠脱垂还纳后用宝塔形敷料塞于肛门,再固定;熏洗法: 生香附10g、荆芥10g、五倍子10g,浓煎 1000ml熏洗,若有炎症可加用银花10g、黄柏10g。其它疗法 包括提肛运动,针灸和手术治疗。提肛运动 每天两次,每次肛门放松、紧缩运动30次。有加强肛门直肠肌肉收缩的能力,预防松弛。针灸 取百会、长强、足三里、承山、八s,或梅花针在肛门周围外括约肌部位点刺。手术:可采用粘膜下注射、直肠周围注射、肛门紧缩术、肛门环缩术、直肠粘膜切除术。转归预后 积极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一度脱垂可选用非手术治疗,二、三度脱垂可手术治疗。预防与调护 ①切勿长时间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预防大便干燥;②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排便不要用力过猛;③妇女产后要充分休息,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经常做提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