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2-25 16:45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是指影像学检查、手术和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胆囊结石的胆囊急性炎症病变,其病因复杂、起病急骤、病情进展快、易发生胆囊坏疽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因而被认为是一种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截然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临床疾病。AAC的发病率占急性胆囊炎的2~15%,多发生于重症病人,尤其是严重创伤、烧伤、败血症、大手术后和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患者。由于多数AAC患者合并慢性疾病,临床表现易被其他合并疾病所掩饰,加之临床医生对AAC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因而常因延误诊治而导致死亡。研究报道,AAC的死亡率高达30%。本文就AAC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展简述如下,以进一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AAC的认识和救治水平。
  发病原因
  病因学是多因素的,主要原因有:

  ① 继发性细菌感染:某些特殊病原体,如布氏杆菌病、巨细胞病毒和易致细菌感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都容易诱发AAC。

  ② 长期禁食、胃肠外营养、手术后高热、脱水和应用镇静剂等因素:可以引起胆囊排空障碍,胆汁淤积和浓缩,而高浓度胆盐对胆囊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③低血压、休克和贫血等因素:休克时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等,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血管收缩,可造成血流灌注不足,加重胆囊局部缺血。此外,一些系统性疾病如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亦可以因为缺血性损伤而发生急性胆囊炎。

  ④创伤、输血、脓毒血症和恶性肿瘤等:可以激活第Ⅻ凝血因子和诱发胆囊壁局部前列腺素的释放。胆囊是第Ⅻ凝血因子激活后的靶器官,可引起胆囊肌层、浆膜层血管发生重度损伤,从而有利于致病细菌感染胆囊,促进炎症迅速发展而使胆囊壁发生坏疽和穿孔。

  ⑤神经因素:临床上已经证实凡有副交感神经节变性、退化或消化性溃疡施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或腹腔手术造成的迷走神经损伤等都易并发AAC。因此,凡可能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减低的因素,均有可能发生AAC,或成为胆囊炎发病的一个重要附加因素。此外,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胖等,发生AAC的几率也高于正常人。Owen等[1]对AAC的发病原因进行了风险排序。
  我们临床发现的AAC患者,多数合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危险因素,如长时间ICU监护、合并其他脏器感染的患者;长期禁食水、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肿瘤术后多次化疗、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胆汁淤积、全身性或局部血液灌注不足和全身性脓毒血症等有关。胆汁淤积和浓缩,可直接损伤胆囊的粘膜上皮细胞;而胆囊血液灌注不足,则可损伤胆囊壁全层;细菌感染也是AAC的重要诱因,尤其是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遭受大手术或创伤后,胆囊易成为细菌感染的温床,致病细菌大多由身体其他部位经血行或由胆总管上行至胆囊而致感染。McChesney等[5]推测AAC的发病机制是:胆囊缺血和低灌注→无菌性胆囊炎→胆汁淤积和细菌侵入→AAC。这个推测可合理地解释AAC的常见并发症,如坏疽(局部微血管阻塞)、积脓(继发感染)和穿孔(胆囊壁变薄)。Hakala等提议将AAC更名为急性缺血性胆囊炎,可更好地反映其病因、病理生理、病理等方面的特征。Laurila等对34例AAC和2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理改变进行了系统比较,发现AAC的典型病理变化是广泛而深达肌层的胆汁浸润、血管内白细胞渗出和淋巴管扩张,进而导致上皮组织坏疽和缺失、炎症细胞的广泛浸润和肌层坏死。这些病理学改变反证了上述发病机制的合理性。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颇为相似。约有80%的患者有持续性右上腹疼痛和发热,以及一些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亦可出现黄疸。并发胆囊坏疽者约占75%,进而发生胆囊穿孔及弥漫性腹膜炎者约占15%,此时,患者会有明显的Murphy征和腹膜炎体征。
  常合并存在以下情况:

  ①手术或创伤后的腹痛症状掩盖了AAC的症状;

  ②老年人反应迟钝并且胆囊血液供应差,容易发生胆囊坏死和穿孔,但病人的体温和血象仍可正常;

  ③在病情严重或外伤昏迷的情况下,病人需使用镇静剂、气管插管或意识不清,无法提供正确的主诉。这些复杂的病情常常掩盖其临床表现,易延误诊治。
  诊断
  临床上出现上腹部疼痛、寒战、发热和局限性肌紧张者,若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就应当考虑AAC的可能。但这些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并无特异性,加之其他相关疾病的干扰,很难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而对AAC的诊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B超
  超因其无创、快速、方便、可动态连续检查,是诊断AAC的首选方法。随着AAC的发展,B超声像图也依病理变化不同呈现出相应的表现。病变早期,表现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胆囊横径大于5 cm或胆囊壁厚≥3.5 mm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胆囊浆膜下水肿明显时,可见到所谓的“双边征”。病变中期,除胆囊增大、壁增厚外,胆囊腔内可出现较密集的雾状光点回声或粗大的强回声光斑,这常是胆汁浓缩或化脓浑浊的征象。病变晚期,可见到胆囊异常淤滞、扩大、囊腔壁变薄和胆囊周围炎等。文献报道,B超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30~100%之间,如此大的差异,主要是B超检查主观性强,各单位的诊断标准不尽相同。另外,结肠充气、腹水、腹壁有伤口等均可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检查
  检查敏感性并不优于B超,且二者的诊断标准也相似。但与B超相比较,CT仍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

  ①客观性强,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可以共同阅片;

  ②更容易探测腹部其他脏器,且不受腹腔气体的影响,因而更有利于鉴别诊断;

  ③诊断AAC的并发症,如穿孔或脓肿形成。CT检查的缺点是不能在床旁应用。CT检查是B超检查的补充,在超声检查阴性或难以排除腹腔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行CT检查。
  胆道闪烁显影
  胆道闪烁显影是诊断AAC的又一项重要技术。检查方法是:静脉注入99m锝标记的甲溴苯宁 后,用闪烁相机以前后位每5 min摄像一帧。30~60 min后,胆囊、胆总管和小肠均应显影,若60 min胆囊不显影则为AAC阳性。长期禁食、胰腺炎、酒精中毒、肝病、有严重合并症或接受TPN的病人,示踪剂的摄取、分泌异常,影响胆道的显影,60 min不显影的假阳率高达40%。通过注射吗啡使Oddi氏括约肌收缩,升高胆道压力,以克服胆囊管部分梗阻或功能性梗阻,可降低假阳性率。
  胆道闪烁显影的不足是只能提供胆囊功能方面的信息,无法与右上腹其他疾患鉴别。国外学者推荐B超与吗啡胆道闪烁显影联合诊断AAC,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尚未见到胆道闪烁显影诊断AAC的中文原着,可能是国内临床医生对AAC缺乏充分认识,限制了胆道闪烁显影的使用。
  治疗
  一旦确诊,应尽快予以治疗,延误治疗常增加胆囊坏疽和胆囊穿孔的风险。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年龄大小及有无并发症而进行个性化治疗,包括保守治疗、胆囊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诊断及时,且患者全身情况较好、病情较轻者,常可经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胃肠减压、禁食、抗炎、解痉、利胆及全身的支持治疗而好转。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应立即考虑胆囊穿刺引流或手术治疗。
  关于AAC应用抗生素的问题,由于胆囊管梗阻,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预期的控制作用,胆囊炎症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否,并不受抗生素应用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可减少胆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抗生素使用原则是经验性联合使用不同抗菌谱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或甲硝唑联用。同时还应根据患者胆汁培养和/或血培养及临床反应,合理调整用药。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 PTGBD)全身情况差,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AAC病情发展迅速,应尽快考虑PTGBD治疗。PTGBD作为一种简单、有效、微创、经济的胆囊或(和)胆道引流术,具有确定的引流效果,是急、危、重症胆道疾患的有效急救措施。对于AAC的救治,PTGBD可起到“一石多鸟”之效。首先,PTGBD可同时起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危重患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脓毒血症,而临床表现和影像学高度怀疑AAC,应考虑行PTGBD,通过胆汁培养和临床反应诊断AAC。若确诊AAC, 通过有效引流胆囊内积液,降低胆囊内压力,可显着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缩短应用抗生素的疗程;即便PTGBD后排除AAC诊断,也有利无害,胆囊内胆汁排空,降低了胆囊感染的机会。因此,有学者建议,所有出现腹腔脓毒症的ICU病人,若不能排除AAC诊断,应行预防性PTGBD 。其次,避免了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风险和急诊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巨大创伤,为急性发作控制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若原发疾病控制满意,AAC则可能不会再发,无需行胆囊切除。
  资料显示,超声引导下PTGBD的失败率为0~6%,引流管脱出率为5~18%,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为4~18%,其中包括结肠损伤穿孔。可见,PTGBD虽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也应充分准备,慎重实施。

  存在以下情况时,应禁用或慎用PTGBD:

  ①有明显出血倾向者;

  ②患者一般情况差,有腹腔积液,尤其是存在肝前积液者;

  ③胆囊明显萎缩者;

  ④因肥胖、肠腔积气等原因,超声检查对胆囊全貌显示不清者;

  ⑤胆囊坏疽明显,近于穿孔或已发生穿孔者。
  引流管脱出发生率高,应予重视,并积极预防。如果发生引流管无胆汁引出,首先应判断引流管是否阻塞,可试用生理盐水冲洗,若引流管通畅,但仍无胆汁引出,可初步判定为引流管脱出,超声或导管造影均可证实。一旦发生引流管脱出,若为非经肝路径,易出现胆汁性腹膜炎,最好能够在6小时内再次行PTGBD,或行确定性手术治疗;若为经肝路径,则不易发生胆汁瘘,再次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期限可延长至24小时。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
  如果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呈化脓性炎或合并坏疽、穿孔,则需要在治疗原发病、纠正休克的基础上及时手术。急诊LC有微创优势,应作为首选。但是炎症粘连而胆囊三角解剖结构不清或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术时,强行作经典的胆囊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医源性损伤而得不偿失。中转开腹虽然是腹腔镜下手术时降低和规避风险的最常用措施,但这毕竟是医患双方都不情愿接受的无奈之举,其实,开腹手术也并不能提供比腔镜下更为清晰的视野和解剖结构,其真正的意义只是让手术者换了一个更为熟悉的手术方式,而没有真正化解风险的根本原因DD粘连重和解剖困难,而且增加了手术创伤和操作时间。此时,LSC无疑是应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有效方式。LSC的优势是手术难度低、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由于AAC不必担心胆囊结石残留和Mirizzi综合征等问题,因而更适宜LSC。根据局部病理情况,可采取三种LSC术式,LSCⅠ:保留部分胆囊床;LSCⅡ:保留部分胆囊壶腹;LSCⅢ:保留部分胆囊床和壶腹。
  总结
  病情复杂、诊断困难,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愈的关键。一旦确诊,应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及时纠正休克,禁食、胃肠减压,及给予对症支持等保守治疗。病情危重患者,应尽早行PTGBD。如果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呈化脓性炎或合并坏疽、穿孔,则需果断行手术治疗。急诊LC因其微创的优势应作为首选。胆囊解剖困难,则不必追求手术台上的“完美”,适时行LSC可避免中转开腹,减少创伤,降低手术风险。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和治疗相关文章
1.急性期: (1)急性胆囊炎①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甚至可诱发心绞痛,②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③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④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2)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发热和黄疸是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典型表现。 2.慢性期(发作间歇期): (1)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发布于 2024-03-14 04:02
0评论
提到石头,人们自然联想到价值连城的钻石,莹透圆润的玉石,突兀嶙峋的怪石……很无奈,人类的胆囊结石低调到了朴实无华的境界,但是牛的胆囊结石昂贵得很呀――牛黄。没错,我们吃得牛黄上清丸就是这成份。牛的胆结石可以为人类治病消疾,而人类的胆结石却从来都是同室操戈的窝里斗。以超声为代表的医学影像学快速发展,医生们诊断胆囊结石可以达到较高的准确率了。耳听为虚,眼见为“石”,现代科技提供了“透视眼”,虽然没找
发布于 2022-10-20 21:44
0评论
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慢性胆囊炎危险因素,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90%-95%;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则不常见,占所有慢性胆囊炎的4.5%-13%。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胆囊结石:结石导致反复的胆囊管梗阻,并造成胆囊黏膜损伤,出现反复的胆囊壁炎性反应、瘢痕形成和胆囊功能障碍。对老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研究显示,炎性反应严重程度与结石最大径呈正相关,而与结石数量和年
发布于 2023-03-21 17:41
0评论
1.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数病人有溃疡病史。其腹痛程度较剧烈,呈连续的刀割样痛,有时可致患者于休克状态。腹壁强直显著,常呈“板样”、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惟少数病例无典型溃疡病史,穿孔较小或慢性穿孔者病状不典型,可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2.急性胰腺炎腹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体征不如急性胆囊炎明显,Murphy征阴性;血清淀粉酶升高幅度显著;B超显示胰腺肿大,
发布于 2024-03-11 15:04
0评论
什么是胆囊炎?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临床常见病。肥胖、多产、40岁左右的女性发病率较高。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或胆总管的梗阻、化学性刺激和继发的细菌感染而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和压痛,伴恶心、呕吐、黄疸和白细胞增高等。慢性胆囊炎是由结石、慢性感染、化学性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胆囊慢性炎症性,可表现为慢性
发布于 2023-01-25 08:07
0评论
胆囊疾病尤其急性胆囊炎,是继急性阑尾炎之后第二个导致妊娠期急腹症的非产科疾病,其发生率在怀孕女性中大概为1/1600-10000。怀孕妇女中有3.5%到10%有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引起90%孕妇急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在没有怀孕的患者中,胆囊炎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不能耐受油腻食物、右上腹绞痛或上腹痛并可放射至背部。但是,Murphy’s征在妊娠晚期妇女中多不明确。鉴别诊断包括很多种情况
发布于 2022-12-08 02:37
0评论
1.发病年龄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其发生可能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年龄在40~69岁的5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倍,高发与低发的分界线为40岁,各国的报道虽有一定差异,但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这一年龄段。 2.发病性别差异 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性别比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方面,胆囊的胆色素结石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
发布于 2024-03-14 03:55
0评论
1、实验室检查胆囊结石一般不出现黄疸及肝功能障碍,肝功能的实验室检查多无阳性检查结果,但是有时可发现黄疸,有利于追溯病因。2、其他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当前赖以确诊胆囊结石病的主要手段,超声常是第一线的检查手段,可以发现胆囊内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缺乏收缩,结果常是准确可靠的。阳性率极高,是简单,经济,无创的检查,广泛在临床上应用。在X线平片上,由于结石阳性率低,肝胆区的X线平片已不作为临床诊断要
发布于 2023-03-13 07:26
0评论
(一)化学性刺激 1.胆囊管梗阻 由于结石阻塞了胆囊颈部和胆囊管,使胆囊内胆汁排出受阻,胆囊膨胀,胆汁浓缩,高浓度的胆汁可刺激损伤胆囊黏膜,引起胆囊的急性化学性炎症。胆囊缺血损伤的同时,囊壁抵抗下降,易招致细菌感染.使胆囊的病理过程加重。 2.胰液反流 胰液反流入胆管后,胰液消化酶原被胆汁激活,可侵蚀胆囊壁产生化学性炎症。 3.其他如创伤、出血、麻醉、感染等因素,均可使胆汁粘稠度增加,胆囊排空延
发布于 2023-01-12 03:25
0评论
1.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数病人有溃疡病史,其腹痛程度较剧烈,呈连续的刀割样痛,有时可致患者于休克状态,腹壁强直显著,常呈“板样”,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惟少数病例无典型溃疡病史,穿孔较小或慢性穿孔者病状不典型,可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2.急性胰腺炎腹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体征不如急性胆囊炎明显,Murphy征阴性;血清淀粉酶升高幅度显著;B超显示胰腺肿大,
发布于 2023-01-12 03:38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