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26 09:22

  胰瘘是胰腺外科常见的并发症,迄今尚未能杜绝,也未取得完全公认的标准和处理方法,为此仍有必要进行讨论。

  胰瘘的传统概念与分类

  广义上的胰瘘指胰管破裂后胰液通过非生理途径与外界沟通,通常由于胰腺炎症、损伤(如外伤、胰腺手术或医源性的胰腺损伤)所导致。克氏外科学定义:各种原因致胰管破裂,胰液从胰管漏出7天以上者即为胰瘘。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各种胰腺手术引起的术后胰瘘。

  胰瘘可分为多种类型:

  如根据胰液流出途径:胰外瘘和胰内瘘。根据引流液成分:单纯型(胰液)和混合型(胰液、胆汁、肠液等)。根据胰液的漏出量:分为高流量瘘与低流量瘘。根据胰瘘发生的时间:早期瘘(术后一周内)和晚期瘘(术后一周以上)。

  此外特殊类型的胰瘘有:胰腺假性囊肿(胰液流入腹腔被周围脏器和纤维组织所包裹,其实质是胰内瘘)、胰管静脉瘘和胰管门静脉瘘等(小胰管与静脉沟通可产生持续高淀粉酶血症)。

  胰瘘的现代定义

  尽管胰腺手术技术日趋成熟,相关的死亡率已经降至5%以下,但是术后的并发症仍可高达30%-50%。其中,胰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胰腺术后“三联征”(胰瘘、腹腔感染和大出血)的始动因素,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复旦大学胰腺病研究所结合大宗胰腺手术病例(>200例/年)的临床探索,认为胰瘘的诊断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术后引流液淀粉酶检测时间点,建议术后d1,d3,d5和d7检测,并观察发展趋势。ISGPF规定的术后d3检测淀粉酶值作为诊断标准之一,值得商榷。术后3天内淀粉酶值升高多由胰腺断面的渗漏、包膜损伤或缝针针眼的渗漏所致,一般术后3-5d可自行闭合。而真正意义上的胰瘘是来自于主胰管内的胰液经吻合口裂隙渗漏所致(包括胰腺组织的撕裂、胰肠吻合口撕脱、胰肠吻合间隙过大、局部出血炎症等原因所致的吻合口愈合不良等),往往这种类型的瘘将持续很长时间。根据我们的经验,术后d5引流液淀粉酶大多数患者已经降至正常值,因此我们建议使用术后d5引流液淀粉酶值作为判断标准的时间点。

  2、引流量:建议使用>50ml/d为标准。胰腺手术创伤大,范围广,尤其是后腹膜淋巴结广泛清扫者,术后创面渗液自然会增加,因此引流液量为10ml/d标准显然过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术后第5天引流液量一般已降至50ml/d以下,因此取>50ml/d5 较为适中。

  3、淀粉酶值:根据我们近期的临床研究表明,术后第5天,大多数患者引流液淀粉酶已经降至血液值3倍以下。因此淀粉酶值超过血浆淀粉酶值上限的3倍比较合适。

  由于在渗出液较多时,淀粉酶被稀释后检测值下降,或者因引流液浓缩而导致淀粉酶值升高,为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建议以术后第5天引流液总淀粉酶值作为判断胰瘘的标准(Td5=V×C,即淀粉酶总值d5=引流量L×淀粉酶值IU/L,该数值应该在一个相对恒定的区间内)。此胰瘘标准综合考虑了淀粉酶值、引流量和引流时间三个因素。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将另行介绍。

  胰瘘的危险因素

  关于胰瘘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的个体因素:如年龄、黄疸、机体的营养状态、低蛋白血症、合并疾病(如糖尿病等)等。

  胰腺本身因素:胰腺质地(“软胰”胰瘘发生率高)、胰腺断面的位置(胰颈部左侧2cm范围内血供较差)、胰腺的病理类型、主胰管直径(<3mm胰瘘发生率高)等。

  与手术相关的因素

  手术者经验与技术是引起胰瘘的最主要的人为因素:如胰肠吻合技术缺陷、缝合过密或过疏、创面处理粗糙、止血不善,过度使用电灼,缝合针线选择不当;钩突残留、远端胰腺切除后主胰管处理不当,或者遗漏主胰管近端存在的狭窄或梗阻;胰肠与胆肠吻合口间距离处置不当(过近有张力,肠蠕动时可导致吻合口撕脱)。

  事实上,手术者的经验直接影响着胰瘘的发生率,有研究报道在有经验的医学中心(胰腺手术>20例/年),胰瘘的发生率显着降低。有鉴于此,上海市卫生局委托市医学会组织了胰腺手术资质准入评审会,根据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了只有在历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例/年的单位,方可获得胰腺手术资质。

  术后胰瘘的预防

  1、改善患者全身状态

  包括术前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肝肾功能、有效减黄、控制急性炎症、术后加强营养支持。

  2、改进外科操作技术

  对于胰瘘的防治,目前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术中处理以及手术技巧的改进。

  胰-空肠吻合:目前胰-空肠吻合有多种吻合方式,但缺乏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临床荟萃分析认为,尚无一种吻合方式显着优于其他方式。我们近几年来,对胰-空肠吻合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探索,从最初的“残端封闭型胰-空肠端侧吻合术”,发展至“残端封闭型内置管嵌入式胰管-空肠吻合术”,新近,我们首创了另一种新型的吻合方式即“胰腺残端人工乳头植入式的胰空肠吻合术式”,已经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该技术操作方法方便,缝合技术易掌握,杜绝了残端出血,基本上消除了胰瘘的发生。具体方法,我们将另行介绍。

  胰胃吻合:最早由Waugh和Clagett于1946年用于临床,但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胰瘘发生率与经典的胰肠吻合比较并无显着性差异。在部分患者中,胰胃吻合可作为胰空肠吻合的替代与补充。

  关于术中胰液引流,外引流或内引流各有利弊。外引流虽然减少了胰瘘发生的,但是由于胰液的丧失,影响了患者的消化功能。内引流虽然无胰液丧失,但是也有发生胰瘘之虞,可因导管堵塞、支架脱落进入胆道、逆向进入胰导远端而发生相应的症状。

  3、生长抑素的使用

  生长抑素对胰腺的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具有强大的抑制功能,曾被认为能有效减少胰液的分泌和胰瘘的发生率,一度被广泛应用。然而,近年的一些临床随机试验表明,围手术期生长抑素的使用既不能减少胰瘘发生率,也不能降低手术死亡率,但能减少胰瘘生化检测指标,减少了术后相关并发症严重程度。因此生长抑素在胰瘘的防治中的作用仍存有争议,尚需更多的临床循证研究。我们的认为,手术后早期使用生长抑素能有效减少术后胰液渗漏而使患者获益,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胰瘘形成后,则不能过分依赖于生长抑素来处理。

  胰瘘的处理

  胰腺切除术后应常规监测引流液量、性状和淀粉酶值。研究发现术后第一天,引流液淀粉酶>5000U/L,是胰瘘发生的高危人群。密切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如:发热、腹痛腹胀、胃排空障碍等。可疑患者,可行影像学检查(B超、CT等)。

  引流管的处理:宜选择组织相容性好,质地适中便于更换的引流管。置管应靠近吻合口,放置顺畅,固定确切,负压适度。应避免压迫相邻脏器(血管、肠管)。撤管时可采用旋转、逐步退管的方法。

  胰瘘的处理,目前并无标准的方案,应根据胰瘘不同的阶段,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术者的经验综合考虑。处理的主要原则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充分引流、必要时定期冲洗;预防感染与继发性出血;加强营养支持;适当使用抑酸、抑酶药物;并防止其他可能的并发症。绝大部分胰瘘,可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的。如ISGPF临床分级中A、B级患者通过保守处理,可治愈率>85%。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内镜处理胰瘘开始受到重视,如通过内镜置入胰管支架减压促进胰瘘愈合。

胰瘘的现代概念及其防治策略相关文章
      胆总管结石(commonbileductstones,CBDS)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依结石的产生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随着胆囊结石发病率逐年增加,继发性CBDS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相对而言,原发性CBDS的发病率则有明显减少的趋势。       过去,CBD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及腹部超声检查,随着影像学检查设备的快速升级,CBDS的诊断取得了突
发布于 2022-12-25 16:20
0评论
近年来在胆石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在发病机制方面以往的认识只局限在生理生化以及病理生理水平,现在已经在更高的源头寻找原因,即在基因水平来理解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相互作用以及生活方式演化在结石成因中的本质性变化,希望为结石的预防找到根本的解决之道。虽然我们通过家谱分析找到不少明确与结石形成相关的基因位点,但是对于这些为点如何激发此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所以这方面的研究
发布于 2023-01-14 09:41
0评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呈流行趋势,目前全球糖尿病发病人数已达1.94亿,预计到2025年可达3.3亿。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组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人群已达9400万。由于2型糖尿病起病隐袭,常常部分患者以肾病或眼病为首发症状,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存在糖尿病。随着糖尿病患病人口基数的增加,由糖尿病所引发的并发症患病人数也逐
发布于 2023-01-28 07:22
0评论
黄豆和豆制品中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在预防乳腺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黄豆,可以改变体内激素的分泌。临床医学研究显示,黄豆及豆制品具有平衡体内雌激素的作用,当体内雌激素太低时,黄豆或豆制品会使它增加,但当雌激素太高时,黄豆或豆制品也会使它减少。 睡眠不足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经常熬夜或作息不正常的人不仅老得特别快,健康也会严重受损,所以能不熬夜就尽量别熬夜吧!每晚睡眠4小时或不足4小时的人,身体
发布于 2023-05-07 08:52
0评论
目前医生的诊疗活动中更多地遵循循证医学的证据,循证医学的越来越多的证据直接影响或左右着医学的发展。循证医学(EBM)是一种理念,是一个将最佳证据、医生经验及患者意愿结合起来,进行最有利于患者临床决策的过程。最佳研究证据是指真实的、经临床相关研究证实的、准确的诊断手段、可靠的预测指标以及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医生经验即临床专业知识是指,医生应用临床技能和经验,迅速判断患者状况,疾病诊断和可选
发布于 2023-01-03 07:20
0评论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52例因癌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发生胰瘘将患者分为胰瘘组和非胰瘘组进行对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影响术后发生胰瘘的多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4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
发布于 2023-01-09 07:41
0评论
近年来,尽管血管腔内治疗得到迅速发展,但传统的血管移植手术仍是处理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目前还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移植物感染是血管移植术后少见并发症,目前报道的发生率约为1~6%,我科统计近20年资料发生率为1.14%。虽然术后移植物感染发生率不是很高,但产生的危害非常大,可以导致器官功能丧失、截肢,甚至危及生命,主动脉移植物发生感染引起的死亡率可达33~58%,腹股沟区
发布于 2023-01-26 19:32
0评论
早期胃癌常无症状,有症状者亦非特异。恶心、食欲减退、上腹沉重、隐痛、消瘦常先于其他症状出现,营养不良多因过量失血、蛋白丢失或机械梗阻影响进食所致。部分病人的胃液缺乏(胃氢氯化酸和蛋白酶缺如)或胃酸缺乏可在胃癌发病几年前已存在。胃癌的营养支持应和手术、放疗、化疗一样给予充分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应根据肿瘤部位、病期及是否有胃功能障碍制订相应的饮食指导方案。手术切除的病人部分可发生术后营养障碍--倾倒
发布于 2023-01-14 09:11
0评论
现代研究表明,胃癌并不是从正常胃粘膜直接形成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病理演变才能引起,其中就包括胃癌前病变。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或肠化)和异型增生(或称不典型增生)定义为胃癌前病变。国内一些学者分别对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了2~10年的随访,发现随着病变程度不同,其癌变率从1.8%~36.4%。从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来看,其中的Ⅲ型肠上皮化生及
发布于 2023-01-18 02:56
0评论
糖皮质激素(GCs)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急性和慢性炎症的非特异性治疗迄今已逾50年;伴随其卓越的抗炎作用其众多的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其中也有严重而不可逆转的,往往使抗炎治疗功亏一篑,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近十多年来随着GCs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已经明确由GCs受体(GR)介导的转录激活(Transactivation,TA)和转录抑制(Transrepression,TR)两种不用的途径是GCs对基
发布于 2023-01-25 22:52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