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1-26 19:57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SG)将瘤体与血流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高速血流对瘤壁的不断冲击,降低瘤体不断增大和破裂的风险。自1991年Parodi首先开展以来,这种微创术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其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已勿庸置疑,但随着EVAR的开展,一些特殊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内漏(endoleaks),大约有15%~50%的发生率(1), 内漏会导致瘤腔内压力持续增高、瘤体增大甚至破裂,而诊断与治疗又常较困难,这就阻碍了EVAR的发展。目前,内漏的机制、意义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有争议。
  1、定义与分型
  1.1、定义
  内漏是指EVAR后,在SG腔外、动脉瘤腔内出现影像学可见的持续性血流(2~4) 。
  1.2、分型
  内漏的分型有多种,其中引用最多的是White提出的按血液渗漏部位区分的分型(2~3)它得到了血管外科学会和美国血管外科联合会(SVS/AAVS)的认同(4), 2002年,Veith等(1)又做出部分修改。
  I型内漏为SG附着部内漏。因SG的近端或远端与瘤颈之间未能完全封闭,导致血流持续性流入动脉瘤腔内。又可分三个亚型:IA型和IB型分别指近、远端内漏,IC型指AUI支架中髂动脉封堵物(Iliacoccluder)不严密引起的内漏。
  II型内漏为返流性内漏,是因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其他侧支动脉中的血流持续性返流造成的。Veith等(1)将II型内漏又进一步划分为:IIA型内漏,简单型,只有单一流入道而无流出道;IIB型内漏,复杂型,有多条流入道、流出道。III型内漏是SG结构破坏引起的内漏,包括连接部漏、骨架脱节(IIIA);覆膜破裂(IIIB)。其中IIIB型又可根据裂孔大小分作大破口(≥2mm)和小破(<2mm)。IV型内漏指EVAR后30天以内发生的,SG结构完整但孔隙过大造成的内漏,30天后发生的则不包括在内。
  狭义的内张力(Endotension)是指EVAR后延迟性增强CT扫描没有检出内漏,但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况。广义则涵指所有瘤腔内张力增大的情形,包括各类内漏和狭义的内张力。Veith (1)等建议将其分为:A型,指即使手术也没有发现内漏;B型,指内漏已封闭或栓塞后的内张力;C型,指CT未检出的I、 III型内漏; D型,指CT未检出的II型内漏;后两种内张力只有在手术中才能证实,并主张将内张力视作V 型内漏。
  内漏根据时相可划分为: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内漏称为急性内漏,30天后发生的称为迟发性内漏,在内漏自行封闭或经处理封闭后再次出现的内漏称为复发性内漏。
  2、病因
  内漏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解剖情况、移植物种类、操作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瘤颈短、成角、以及瘤颈部血栓或溃疡形成,在SG与宿主血管之间很难密封,容易产生I型内漏;而髂血管扩张、不规则、过度扭曲也可能造成远端贴附不好造成IB型内漏。患者的年龄、近端瘤颈的长度、腰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等分支的通畅与II型内漏发生率增高有关。有发现术前A/BI低和吸烟的患者II型内漏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能是这些患者动脉硬化程度较重,更容易闭塞;吸烟会增加血液凝固性,亦可使一些小渗漏自行封闭(5)。长期抗凝治疗的病人II型内漏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性增高,但会不利于内漏自行封闭,且增加再干预难度。内张力的机制也不清楚,可能是有影像学未检出的小内漏存在,也可能是血压通过SG或血栓传导,以及血液的渗透作用所致(6、7)。
  3、发生率
  Walschot等(8)统计了1995年到1999年间39篇文献中(共2387名患者)EVAR后并发症的情况,围手术期各型内漏发生率为13.1%,迟发性内漏率为5.4%。此前,Schurink 等(9)做过类似的研究:在23篇文献(1189例EVAR)中,I型内漏占60%(近端内漏24%,远端内漏36%),II型内漏占19%(腰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占18%,髂内动脉占1%),III型、IV型内漏共占18%,其余3%分型不明。按起病时间分型,急性内漏占66%,延迟性内漏占27%,复发性内漏占2%,其余5%分型不明。2003年欧洲EUROSTAR协作组统计了110个中心EVAR的数据:II型内漏8.9%(320/3595),I、III或混合型内漏12%(297/2462),内张力发生率5.4%(5)。但这些多是中期以内的随访结果,内漏发生率还有待于远期结果揭示。
  4、诊断
  4.1、术中诊断要点
  术中SG释放后即应造影,以便及时发现内漏。根据渗漏部位和造影剂流向一般不难判断内漏的类型,将导管分别置于SG近远端附着部造影有助于判断渗漏部位。如为I型内漏应及时处理,有些I型内漏可能有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的流出道,容易与II型内漏相混淆,这时可通过回放,仔细辨认血流的方向:如果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血流的方向是顺行的,即血流从其他部位而非分支血管流向瘤腔的,提示I型内漏可能;如果分支的血流方向是逆行的,则可能是II型内漏。
  4.2、术后随访
  由于内漏的不可预测性,术后密切的随访是必要的,也是内漏诊治的关键。我们主张术后30天、6月、12月、18月随访SCTA,以则后每年复查。关于迟发性内漏的诊断手段各家见仁见智,EUROSTAR的报道为:螺旋CT( 84%)、动脉造影( 4%)、核磁共振(3%)、多普勒超声( 8%)等(5)。我们的实践表明SCTA对内漏检出率较高,推荐3mm层厚的延迟SCTA增强扫描。随访中应注意瘤颈直径和长度、瘤体直径和成角的变化,瘤体最大横径增大超过8mm即应视作瘤体扩张。不过CT有一定的漏诊率,且有时CT对内漏的类型不易判断(很难确认血流方向),还需其他手段,如动脉造影以鉴别内漏类型,大部分患者都可以通过造影明确,缺点是造影有一定的创伤性。相比而言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易操作的优势,可以动态显示一些CT漏诊的II型内漏,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声造影剂的应用进一步增加了检测的敏感性,但超声检查也会受患者体型、肠道积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操作者水平对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大。测量动脉瘤腔内的压力是更为敏感而可靠的指标,但目前还没有无创的检测手段。所以,目前关于内漏还没有绝对可靠和有效的检测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条件综合选用。
  5、处理
  开腹手术是目前唯一对内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但其手术创伤也使原先EVAR的微创效果不复存在,而且很多患者正是由于有手术禁忌症才选择腔内治疗,所以,探索有效的而又微创的再干预手段就成了当务之急。
  5.1、处理时机
  关于内漏处理的时机还有争议。大约有50%~60%的术后即时的内漏会在术后一个月自行封闭。此后,则很少会封闭(10~12)。EUROSTAR的结果(5)显示:I/III型内漏患者瘤体和瘤颈直径均较无内漏患者增大(P值分别为0.0001、0.009);前者再干预率54%、后者6% (P=0.001);转开腹手术前者11%, 后者0.8%(P=0.0001);2年内累积破裂率,前者4% ,高于后者0.7% (P=0.0001)。因此认为:由于I、III型内漏会导致瘤腔与全身血流直接沟通,是术后瘤体破裂和转开腹手术的高危因素,所以,这些SG相关性内漏应当及时处理。
  II型内漏的处理争议较大:有作者认为II型内漏只要瘤腔体积不增大,这些分支或侧支血管有栓塞的可能,因此只要定期密切随访即可,再干预的指征是证实瘤体有扩张(5、13)。另有论点应当立即处理,因为分支血管会传导血压至瘤腔,从而增加瘤体破裂的风险(14)。是否应预防性栓塞也存在争论:有人主张不管有否瘤体扩张都积极栓塞(15、16)。也有报道栓塞与否术后内漏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17),而且还有因弹簧圈栓塞导致主动脉肠瘘的报道(18)。我们认为对于早期的无症状的II型内漏患者,可以随访到术后6月,如果术后6月的CT仍显示内漏,且瘤体有扩张,则予处理。
  5.2、处理方法
  内漏的处理方法应根据其类型而定。I型内漏可以通过球囊扩张、释放延伸移植物(cuff)或裸支架(stent)来纠正。需要指出的是,球囊扩张应当适度,不可因贪图影像学的完美而反复扩张,如因此导致SG变形甚至治疗失败则得不偿失。是否使用延伸移植物或支架应根据解剖情况定,如果近端瘤颈很短、成角或其他解剖条件不良则应慎重。除此之外,也有使用弹簧圈栓塞,或使用N-丁基氰基丙烯酸盐粘合剂(n-butyl cyanoacrylate n-BCA)治疗I型内漏有效的报道(19)。如果内漏严重,瘤体扩张明显,而解剖条件不适合放cuff或支架,又没有其他的手段,应当考虑开腹手术,以防止瘤体破裂,前提是患者能够耐受外科手术。
  II型内漏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经腔内或者经腰部入路栓塞(20)。腔内栓塞就是用弹簧圈栓塞瘤腔或者直接导致内漏的血管,通常是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的腔内。但是,对于这种措施的长期疗效还有疑问,已发现有II型内漏栓塞后复发(20),这可能是因为一些IIB型内漏有很多输入、输出道,就像血管畸形一样,腔内栓塞往往只能栓塞其中一支,血液很快会通过其他的侧支返流,再形成内漏。另一种方法是直接经腰穿刺栓塞,术前明确内漏部位与SG的位置关系,并确定适当的骨性标志,动脉造影下选准穿刺部位,然后用穿刺针经导鞘从侧腰部穿刺,既可栓塞瘤腔,又可超选入腰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等分支栓塞。常用的栓塞物有金属弹簧圈,液态的栓塞物如n-BCA也可应用。通过腹腔镜结扎致内漏血管的方法也有人推崇,不过是否需预防性结扎还有争议,有效性也有待于验证。
  III型内漏由于瘤腔与全身血液有直接沟通,一经诊断即应处理,可先考虑腔内治疗,通过增加延伸移植物、或在原SG腔内再释放一个SG以覆盖缺损。这种内漏因为瘤腔压力迅速再增加,所以比较危险。腔内治疗无效者应积极手术。
  IV型内漏在目前的SG中尚不多见,多数是长期抗凝的患者中SG释放后即时造影时出现,这型内漏一般有自限性,只要凝血功能良好,一般不需要处理。
  6、总结
  作为EVAR的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内漏的预防与诊治非常重要,是EVAR继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内漏的诊治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机制和影响的明确还有待于中远期随访结果,而如何积极预防、明确诊断与有效处理内漏更需要各国学者不懈的研究。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相关文章
摘要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经验。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血管外科采用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84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0岁。结果:8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或成功(包括8例动脉瘤破裂急诊腔内修复术)。应用分叉支架77例,直型支架7例,其中包括开窗支架2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亡率2.4%),分别死于急性心肌梗塞和感染性休克。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是安全
发布于 2022-10-10 18:33
0评论
观察腔内隔绝术治疗高龄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探讨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原则。方法采用Zenith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8例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年龄均超过80岁,且伴有其他脏器疾病;统计术后并发症,总结治疗经验。结果所有患者腹主动脉瘤体成功隔绝,技术成功率达100%,无中转外科手术,无瘤体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住院时间为13.2d,手术后住院时间为7d。术后3~6个月螺旋CT随访,瘤体均
发布于 2022-12-03 06:11
0评论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为血管外科临床重要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每年每10万人口20~40例[1]。因AAA导致65~74岁人群死亡率约为1.7%。随AAA瘤体增大,其增长速度增快,破裂分险增加,破裂AAA死亡率高达80~90%[2]。AAA传统开放手术30天死亡率4~12%,且多数患者因高龄或伴有其它严重内科疾病而不适合行开放手术。1991年,阿根廷医
发布于 2023-01-26 20:12
0评论
什么是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是主动脉在腹部的延续,主要负责腹腔内脏、腹壁和下肢的血液供应。当腹主动脉某段发生扩张,直径超过正常腹主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时,即形成了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实际上是一种因动脉血管壁退化变性而导致的动脉扩张性疾病,而非通常意义上的“肿瘤”,然而它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却绝不亚于任何一种恶性肿瘤。腹主动脉瘤的危害是什么腹主动脉瘤在人体内就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是非常危险的。一旦腹主
发布于 2023-01-04 21:31
0评论
90岁的王老先生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一旁的X-线监视器显示着在他的腹主动脉部位有一个直径7公分的腹主动脉瘤。在他的腹股沟部,一根带记忆合金支架和超薄人工血管复合体的导管,经过一个1公分长的小切口从股动脉导入了他的腹主动脉,到达预定部位后,导管缓缓退出,记忆合金支架随之慢慢张开,再次腹主动脉造影显示,他的腹主动脉瘤神奇地消失了。手术仅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王老先生有幸亲眼目睹了折磨他达3年之久的一
发布于 2023-03-07 02:26
0评论
胸主动脉瘤或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应如何处理?主动脉瘤和AD腔内修复术中,人工血管内支架(stent-graft,SG)在病变近端的确切锚定是成功旷置瘤腔或封闭原发破口的关键。本文中近端锚定区是指StanfordB型AD原发破口或胸降主动脉瘤(DTAA)瘤体近端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之间的距离,Dake和Criado都认为理想的条件是≥20mm,若&lt;15mm,SG近端锚定不确切,而且主动脉弓弯曲
发布于 2023-01-26 19:07
0评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aorticaneurysmrepair,EVAR)是替代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和住院时间短等众多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AAA患者都适合行EVAR术,患者动脉瘤的解剖形态是判断能否行EVAR术的主要因素。解剖形态不佳的患者如勉强行EVAR术,都伴随着很高的
发布于 2023-01-27 00:37
0评论
腹主动脉瘤治疗的今昔   冯 翔 上海长海医院血管外科   80岁的王老先生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扭头看着旁边的X-线透视监视器,那上面正显示着他刚刚进行的动脉造影的影像,在他的腹主动脉部位清楚的显示出一个直径达6cm的腹主动脉瘤。在他的腹股沟部,医生已经通过一个1cm长的小切口穿刺进入了他的股动脉,将一根带记忆合金支架和超薄人工血管复合体的导管经股动脉送入了他的腹主动脉,在到达预定部位
发布于 2023-03-07 02:06
0评论
腹主动脉瘤其实不应该称为“瘤”,它是腹主动脉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局部薄弱后发生扩张而向外膨出,仅仅是外观形似“瘤”,而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肿瘤,因而是一种良性疾病。导致腹主动脉瘤发生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一般说来,直径大于5cm的动脉瘤破裂的机率将大大增加,动脉瘤的破裂将导致患者因大量失血而死亡,因此主动脉瘤被称为是“患者体内的定时炸弹”。腹主动脉瘤病人男女之比为5―6:1,平均
发布于 2022-11-25 01:56
0评论
那么腹主动脉瘤到底是什么病,怎么会如此可怕?应该如何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呢? 什么是腹主动脉瘤,有什么症状?腹主动脉是人体位于腹腔深部、脊柱前缘的一根重要血管,正常情况下腹主动脉呈直管型,直径小于1.8厘米。在动脉粥样硬化、吸烟、炎症、感染等因素的作用下,腹主动脉可发生瘤样扩张,当直径扩张超过原来的50%时即称之为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在瘤径较小时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瘤体增大,逐渐出现相关的症状。最
发布于 2023-01-26 23:57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