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约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肝转移灶无法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5年生存率接近0%;而肝转移灶能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0%[10-14]。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8]。因此,通过多学科合作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开展积极的综合治疗,有望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术后5年生存率。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
(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
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方法: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6个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
由于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与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肝转移在诊断和治疗上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指南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阐述。
(二)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
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除血清CEA、CA19-9检查、病理分期评估外,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或增强CT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对于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和肝脏MRI检查[17-18](1a类证据,A级推荐)。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19-20](2a类证据,B级推荐)。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4类证据,C级推荐)[21]。
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2]。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B级推荐)。
(三)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对患者密切随访,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1、每3~6个月进行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
2、根据术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情况,每3~6个月检测1次CEA等适当的肿瘤标记物,持续2年,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3] (1a类证据,A级推荐)。
3、II期和I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共3~5年[24](1b类证据,A级推荐)。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加行MRI检查,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
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若发现异常,需在1年内复查;否则3年内复查,以后每5年1次。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结肠的患者,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25](1a类证据,A级推荐)。
(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术后的随访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R0)术后,对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
1、根据术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情况,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等适当的肿瘤标记物,以后的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
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胸/腹/盆腔增强CT扫描,以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共5~7年[24](1a类证据,A级推荐)。
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
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
(一)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
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26]。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
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和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
2、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原则。
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
(二)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无法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27-28]。
1、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高位直肠癌,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上者,其治疗参照结肠癌。)
(1)联合放化疗或放疗:直肠为腹膜间位器官,位置相对固定、周围空间狭小,故放疗可作用于肿瘤组织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建议术前诊断为T3期及以上或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如不伴有出血、梗阻或穿孔等情况时应用[29-32]。
联合放化疗:总剂量45~54 Gy的放疗,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 d,共5周),并应用以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放化疗治疗结束后4~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31,33](1c类证据,B级推荐)。术前放疗与化疗联合,能利用各自的优势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术前放化疗可使TME手术更易实施,减少远处转移的机率,取得更佳的预后:对于II期有局部浸润的直肠癌患者,可降低T分期, 对于III期患者则不仅可以降低T分期,更可作用于局部淋巴结,降低N分期[32,34-36]。
放疗: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 d)总剂量25 Gy的放疗[32,37-39],并于放疗后1~7 d行根治性手术。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同时还将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和吻合口漏的机会,应予以重视[40](2b类证据,B级推荐)。
(2)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术前分期III期以上,且不伴有出血、梗阻或穿孔等,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5-FU或5-FU前体药物或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化疗后7~10 d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的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但对预防肝转移有一定的帮助[41]。可在临床研究中予以关注,不作为常规推荐。
(3)全身化疗:术前判断为III期的患者,如无出血、梗阻或穿孔等情况时也可应用术前化疗[28]。可用的方案有FOLFOX、卡培他滨单药或5-FU/LV,但目前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不作为常规推荐。
2、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不作常规推荐。对于术前全身化疗、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等方法应进一步临床研究。
(三)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
该治疗方案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数据,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临床研究可关注。
(四)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
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III期以上结肠癌,T3以上或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患者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42-43]。因此上述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6个月的辅助化疗,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43-46](1a类证据,A级推荐)。
II期无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47](1b类证据,A级推荐)。但对于高危 II期患者(T4、组织分化差、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于12个)应予以辅助化疗,方案同III期患者[43,48](2a类证据,B级推荐)。
2、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术后辅助放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49-50],但对于能否减少结直肠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和辅助化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患者,术后也应接受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