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2-09 11:02

  历史演进

  上世纪50年代,Cloward等首先提出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概念(PLIF),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也存在一定局限,如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客观上削弱了腰椎节段的稳定性;技术上需要对双侧神经根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的方法(TLIF)。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LIF术式的不足,TLIF仅削弱腰椎单侧的后方结构,术中一般不必牵拉神经根,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尽管如此,开放腰椎后路手术的一些缺点仍然影响着TLIF手术的疗效。

  与腰椎融合技术同步发展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状牵开器技术,解决了脊柱后路的微创入路问题,减少了腰椎后路常规手术对椎旁肌的牵拉和剥离。2001年,Foley提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运而生。2002年,Koo首先报道微创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报道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MIS-TLIF在手术技术、适用指征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

  手术适应征

  1、腰椎滑脱症(Meyding I / II)

  2、椎间盘源性腰痛

  3、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伴腰痛

  4、椎间盘切除术后椎间隙塌陷导致椎间孔狭窄伴神经根致压。

  5、假关节形成

  6、椎板切除术后腰椎后凸。

  7、腰椎畸形伴冠状面/矢状面失平衡。

  相对反指征

  1、多节段椎间盘累及(>3 节段)。

  2、单节段椎间盘导致神经根致压,但无腰痛和节段不稳症状。

  3、严重骨质疏松。

  麻醉和体位

  麻醉:全麻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如有条件可进行脊髓神经监护。

  体位:俯卧于标准手术台,应用四点Andrew架,或用胸垫、髂骨垫等,避免腹膜腔受压,同时恢复腰椎正常生理前凸。调整手术床的方向,便于术中的C臂透视。对于L4/5节段,手术床可与地面平行,而对于L5/S1节段,手术床与地面成20-30度角,以清晰显示目标椎间隙。

  手术技术

  1、减压

  在C臂透视辅助下决定手术切口。标记两侧的椎间小关节,在正位相,标记出手术椎间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后标记上下椎弓根外侧的连线。在此连线上做手术切口。切口长2-3cm,一般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切开深筋膜后,在椎旁肌外侧沿Wiltse入路分离间隙。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完成扩张后,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可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骨赘,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

  2、椎间隙准备和椎间融合

  在工作通道下,逐级放置椎间撑开器,切除软骨终板及大部纤维环和髓核,显露骨性终板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上位神经根,避免损伤。完成椎间隙准备后,进行椎间植骨融合操作。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是理想的植骨材料,但同时又带来附加的手术创伤,造成取骨区并发症。作为替代手段,目前常用的选择是应用内置自体松质骨的椎间融合器(Cage),可获得较高的融合率和临床疗效。国外学者应用椎间融合器结合重组骨形态蛋白-2(rBMP2)等,临床随访也获得良好疗效。融合器的材料也出现一些改进和革新。从最初的钛金属,弹性模量更接近骨组织的聚醚醚酮,到可降解的多聚体材料PL-DLA等。

  在椎间融合的基础上,也可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实现360度融合。

  3、经皮椎弓根螺钉器械固定

  在C臂透视辅助下,选择椎弓根螺钉的进针点。通常进针点位于横突根部和上关节突基底的连线交点。和开放腰椎后路手术相比,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可更偏外,以获得更大的向内角度,增加螺钉的抗拔出力。决定了进针点后,以Jamshidi针进行椎弓根穿刺,以正侧位透视纠正进针方向,理想的进针方向和深度是,在正位相上,Jamishdi针的针尖接近椎弓根投影的内侧缘时,侧位相上针尖正进入椎体。确认以上方向和深度后,放入椎弓根导针,以空心丝攻进行椎弓根的攻丝,应注意导针的位置,既要防止操作中导针退出,更要注意攻丝的过程中带入导针,如果穿透椎体前方,可能造成内脏和大血管的损伤。完成攻丝后拧入合适长度的椎弓根螺钉。重复以上步骤放置其余椎弓根螺钉。

  根据不同品牌的椎弓根固定系统的具体操作步骤,放入固定棒,进行节段压缩,恢复腰椎前凸,最后完成固定。注意不要过度压缩,因为可能引起椎间孔狭窄,尤其在对侧未进行椎间孔减压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对侧椎间孔的狭窄,

  有些作者主张先放置对侧椎弓根螺钉并撑开椎间隙后暂时固定,再进行同侧的减压和椎间融合操作。

  逐层缝合切口,一般无需放置引流管。

  术后处理

  术后第一天下地活动,三天内出院休养。

  临床疗效

  一般而言,MIS-TLIF的疗效与常规TLIF手术相当,但在手术相关创伤、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以及康复时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当然,MIS-TLIF也有学习曲线陡峭,放射线暴露等相关值得重视的特点。

  Peng等比较MIS-TLIF和常规TLIF手术的两年随访结果,临床疗效相似,但MIS-TLIF术后早期疼痛较轻,住院时间短,早期康复,并发症较少。Dhall回顾性比较MIS-TLIF和开放TLIF的临床随访结果,临床结果相似,但开放组术中出血更多,住院时间更长。Selznick报道MIS-TLIF可成功应用于腰椎翻修病人,并不增加神经损伤和术中出血,但是硬膜撕裂的发生率增加。作者指出,MIS-TLIF用于腰椎翻修病人有很大的挑战性,应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完成。我院131例连续MIS-TLIF病例随访显示, MIS-TLIF的临床疗效不低于开放TLIF手术;但在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和手术和治疗的相对费用来说,MIS-TLIF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应用MIS-TLIF技术治疗腰椎峡部性滑脱和腰椎间盘源性腰痛,以及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MIS-TLIF手术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结语

  作为一个专项技术,有其自身规律。一是学习曲线陡峭。与传统TLIF手术相比,手术时间较长;对于经验不足的医生而言,减压不充分,硬膜撕裂,神经误伤以及椎弓根螺钉失位等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二是放射线暴露。MIS-TLIF术中定位和内固定植入,都有赖于影像学辅助,因而医生和病人的X线暴露时间长; 但是,正如Voyadzis指出,任何新技术的掌握,需要医生的时间、耐心和韧性付出。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微创脊柱专项技术培训和学习,探索计算机导航技术结合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可行性,以提高手术精确性,降低手术手术风险。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文章
近日,骨科成功完成首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手术。患者,57岁男性,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已经6个月了,近期症状逐渐加重、入院时患者无法站立及行走、而严重的疼痛也影响到了正常的睡眠。经检查,患者被诊断为“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骨科副主任医师刘正介绍,患者术前腰椎MRI检查发现,其腰5-骶1椎间盘脱出并且腰4-5椎管明显狭窄,神经根受到重度卡压。刘正副主任医师通过认真分析患者病史和仔细阅片后
发布于 2022-12-26 23:25
0评论
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PLIF)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椎间融合时植骨充分、植骨床血液供应良好、生物力学环境合理,因而融合率和临床疗效都显著提高。但该技术需要对神经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技术(TLIF),术中无需过度牵拉神经根,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这使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无论是PLIF还是TLIF融合术,手术时需要对腰
发布于 2023-02-13 18:22
0评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脊柱微创外科技术,它一般是经后外侧入路,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工作区”进入椎间盘。该区位于纤维环的后外侧,可允许器械安全通过而不至于损伤附近的出行神经根。椎间孔镜是一种以水为介质的脊柱内窥镜,它是一个配备有灯光的管子,从病人身体侧方或者侧后方进入椎间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区实施手术。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经根、硬膜囊
发布于 2022-10-09 12:38
0评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椎间盘是人体一个很有用的器官,说白了就像是汽车的减震系统,它是人体脊柱的减震系统。从它的构造上来看像个“馅儿饼”,外面有“皮儿”(纤维环),中间是“馅儿”(髓核),所谓的椎间盘突出就是这个馅儿饼的皮儿破了,里面的馅儿就漏了出来,这一漏不要紧,就会挤压到后方的神经组织出现腿疼症状。有些严重的患者突出比较大,甚至可能造成大小便功能障碍或者肌肉的瘫痪。常规的手术要从脊柱后
发布于 2022-12-02 11:01
0评论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辅助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简称椎间孔镜技术,是在经皮椎间盘自动切吸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手术在局麻下行腰椎侧后路经皮穿刺,将直径7.5mm的手术工作通道经椎间孔入路直接行椎间盘内或椎管内置入,并在内窥镜可视下直接取出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致压物。由于手术在局麻下操作,手术切口约8mm,术中不破坏腰椎重要骨关节韧带结构,对腰椎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不需要牵拉神经根和硬脊膜囊,对椎管内神经组织无明
发布于 2022-12-02 06:11
0评论
病情简介:男性,26岁。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3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疼痛明显,影响睡眠。查体:躯干左偏,弯腰受限;L4-5棘旁压痛阳性,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影像学资料:腰椎核磁共振提示L4-5椎间盘突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治疗: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L4-5)。图1、术前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30°(+)。图2、腰椎核磁共振提示L4-5椎间盘突出,红色箭头提示神经根受到明
发布于 2022-10-09 12:08
0评论
Cloward通过将后路切除的椎板修成楔形骨块植于腰椎椎间,以此来恢复椎间高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快速推广,此后该方法即被称为PLIF。最初的PLIF手术是经过后路减压或/和髓核摘除术后,对融合的椎间隙进行植骨以达到椎体间融合的目的。为了克服单纯植骨后植骨块吸收、椎体间隙狭窄、术后卧床时间过长等缺点,不断改进使用更加适合椎体间隙解剖或病理结构的各种类型椎体间融合器.适应证:(1)腰椎退行性变
发布于 2023-03-13 20:06
0评论
一、传统技术的局限性在介入性椎间盘治疗方法出现之前,开放手术是治疗严重椎间盘突出症的唯一有效手段,介入疗法给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引入了微创理念。目前可供选择的介入方法有胶原酶溶解、经皮切吸、激光汽化(PLDD)、等离子髓核成形、臭氧、射频消融等。但上述方法均属于间接减压,仅针对部分包容型突出病例,不能彻底清除病变髓核特别是压迫神经的组织,无法修复破损的纤维环,坏死组织需靠人体自然吸收,复发率高。90
发布于 2022-12-14 07:12
0评论
很高兴能利用这个平台与大家一起探讨、共享微创脊柱外科椎间孔镜技术,我2011年从师于美国的脊柱微创外科大师AnthornyYeung教授,Yeung教授语重心长的教诲、希望这项脊柱微创外科顶尖技术能够在国内很好的开展,回国后逐步开展了这项技术,目前利用该项技术已经成功治疗了200余例病例,该技术创伤小,仅有1cm的切口通道,局部麻醉,安全(对经过正规训练、培训,熟练掌握该技术的脊柱微创外科医生而
发布于 2022-10-22 23:39
0评论
椎间孔镜与脊柱内窥镜类似,是一个配备有灯光的管子,它从病人身体侧方或者侧后方(可以平可以斜的方式)进入椎间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区实施手术。在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做手术,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经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组织。然后使用各类抓钳摘除突出组织、镜下去除骨质、射频电极修复破损纤维环。手术创伤小:皮肤切口仅7mm,如同一个黄豆粒大小,出血不到20ml,术后仅缝1针。是同类手术中对病
发布于 2022-09-25 04:29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