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07 04:36

  颈动脉体瘤起源于颈动脉体,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颈动脉体位于颈动脉分叉后壁外膜下。通过感受血液成分如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度改变来调节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颈动脉体瘤是颈动脉体增生衍变而来,属化学感受器瘤。颈动脉体瘤多为良性,恶性颈动脉体瘤少见,约占5%~12%。临床通常根据转移作为诊断恶性的可靠依据,恶性颈动脉体瘤以局部淋巴结转移为主,也可经血流转移至肺、骨、肝脏等部位。颈动脉体瘤多数散发,亦可有家族性。有文献报道颈动脉体瘤30%~50%具有家族性,在非遗传性患者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而遗传性患者中性别差异无显著性。

  由于该肿瘤起病非常隐匿,且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早期不易发现,诊断困难。由于颈动脉体瘤局部的血管分布丰富,且生长部位特殊,位于颈动脉分叉处,与动脉,静脉及颅神经毗邻且粘连,使这类肿瘤的手术切除非常困难。该病常被误诊为颈部淋巴结肿大而手术,被称为是“血管外科的陷阱”,治疗不当常会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

  颈动脉体瘤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上颈部肿物,位于下颌角下方,呈圆形或卵圆形,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光滑,边界较清。肿瘤常包绕颈动脉向外生长,也可向内生长压迫气管。肿物左右可推动,而上下不能推动。触诊有动脉搏动感,部分可可以听到血管杂音。肿物压迫迷走神经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少数舌下神经受压出现患侧舌肌萎缩及运动障碍。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容易造成误诊,临床上需与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转移瘤、鳃裂囊肿、淋巴结结核相鉴别。对于位于颈前三角区有搏动感的无痛性肿物,应考虑到颈动脉体瘤的可能性,并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切忌盲目穿刺活检,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影像学检查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非常重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目前确诊颈动脉体瘤最简捷的无创检查方法。颈动脉体瘤典型的超声特征为:颈动脉分叉处低回声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尚清晰,肿物内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可为搏动性动脉频谱,颈内及颈外动脉间距增大移位。CT检查可以确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以及包绕颈动脉的深度,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与CT相比,MRI/MRA检查表现为瘤体内高密度信号影,可以通过多轴向成像及三维血管成像,立体、直观的显示肿物与血管的关系,以及肿瘤向颅底的侵犯情况,准确率较高且无放射性损伤。DSA检查对于诊断颈动脉体瘤、评估肿瘤累及血管的程度、评估脑侧支循环建立有重要价值。并可通过栓塞瘤体的滋养血管减少手术中的出血。

  颈动脉体瘤的治疗

  颈动脉体瘤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越早,肿瘤越小,越容易处理,手术并发症尤其是颅神经及动脉损伤的机率亦越低。肿瘤越大,与动脉的粘连愈紧密,手术切除的难度也就越大。术前准备非常重要,除了充分了解肿瘤包绕颈动脉的程度以及肿瘤顶端距颅底的距离外,颅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也要充分评估。Shamblin根据肿瘤累及颈动脉的程度将颈动脉体瘤分为三种临床类型:I型为局限型,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的外鞘内,包膜较完整,仅与颈总动脉分叉处有较紧密粘连;Ⅱ型为包裹型,比较多见,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部,围绕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生长,但不累及血管壁的中层和内膜;Ⅲ型为巨块型,肿瘤生长已超出颈动脉分叉范围,使颈内和颈外动脉向外移位或受压,甚至压迫气管和食管,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I型和Ⅱ型约占颈动脉体瘤总发病率的45%左右,11I型占55%左右。术前应综合评估大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尤其williss环的交通情况。具体的手术方式应颈动脉体瘤的分型确定,对I型和部分Ⅱ型患者主张颈动脉体瘤剥离术,对11I型和部分Ⅱ型患者主张肿瘤连同颈内、外动脉一起切除并行自体大隐静脉重建颈内动脉,尽量减少对颈动脉的剥离。术中保持血压稳定,以保证大脑的灌注。颅神经的损伤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主要是由于颅神经被肿瘤累及所致,有时也可以是手术中过度牵拉、术后水肿及瘢痕粘连引起的,主要发生于舌下神经及迷走神经,也可是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交感神经的损伤,其发生率在19%~78%。熟悉肿瘤与邻近颅神经的解剖关系、掌握手术操作细节、保持术野的暴露清楚是避免或减少颅神经损伤的重要手段。术中出血是颈动脉体瘤手术中危及病人生命的重要原因,应做好输血准备,并准备好自体血液回输、双极电凝等设备。

  近年来,有学者致力于颈动脉体瘤放射治疗的研究,以往认为化学感受器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但随着放射技术的进步和放射方案的优化,放射治疗对头颈部化学感受器瘤的局部控制率已有明显提高,对不能耐受手术、术中残留、术后复发或病理证实恶性的病人进行放射治疗不失为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有效手段。

  总之,颈动脉体瘤是临床少见的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极为重要,一旦诊断颈动脉体瘤,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早期诊断的关键是要想到,对颈前区的肿瘤应该想到颈动脉体瘤的可能,对疑似颈动脉体瘤的病人应做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颈动脉体瘤的手术应由具备专业血管外科技术的医生实施。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治疗相关文章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我最近治疗的一个典型病例说起,患者是来自浙江萧山的59岁的小学教师祝女士,患颈动脉体瘤已经5年了,在刚发现肿瘤的时候,因当地医院不具备手术条件而未能手术。2年前肿瘤逐渐增大后,祝老师开始出现颈部不适的症状,于是下决心赴省城杭州就医,但手术因肿瘤血供及其丰富且包裹着颈动脉而未能切除肿瘤,此次不成功的求医使祝老师完全丧失了治愈疾病的信心。但是肿瘤仍在继续长大,到了去年夏天,巨大了肿
发布于 2023-03-07 02:56
0评论
概述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因为我们很多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这样也就导致了,我们错过了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佳时间,所以我们今天就通过这篇文章来好好的看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知识,这样我们会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更加的了解,也会在以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时候更有把握,所以让我们来好好看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吧。 步骤/方法: 1、 首先,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
发布于 2023-04-15 15:20
0评论
ShamblinⅢ型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tumor,CBT)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该肿瘤源于副神经节组织的非嗜铬副神经节瘤,故亦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bodyparaganglioma,CBP)。1743年Haller首次从解剖学上描述了颈动脉体瘤。1880年Reigners首次施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但术后病人因出血及神经系统并
发布于 2022-12-16 02:48
0评论
颈动脉狭窄多是由于颈动脉管腔的狭窄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其发病率较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颈动脉狭窄者约占9%,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段。有些狭窄性病变甚至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性病变。颈动脉狭窄的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及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临床症状:颈动脉狭窄症本身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常不易发现,在早期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发作的麻木、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上肢或下肢无力、面肌麻痹和
发布于 2022-12-02 22:16
0评论
    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并非是颅内血管本身的问题,而是脑血管以外的栓子脱落进入颅内血管引起栓塞所致,其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颅内血管约占60%。脑缺血人群发病率约为0.3%,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能在24小时内恢复的,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缺血性脑部疾病的早期表现,如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迟早会引起永
发布于 2022-10-01 13:09
0评论
病理变化 1.脂纹(fattystreak)是AS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的病灶,常见于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 2.纤维斑块(fibrousplaque)是由脂纹发展而来。内膜面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斑块,颜色从浅黄或灰黄色变为瓷白色。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plaque)亦称粥瘤(atheroma)是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内膜面可见灰
发布于 2024-01-06 16:53
0评论
大脑的血液绝大部分来自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罪魁祸首,粥样斑块的表面是一层纤维帽,中间是胆固醇结晶和坏死物质。粥样斑块形成后不断增大,最后纤维帽破裂,斑块向一座活火山,不断有碎屑向外喷出。破裂的纤维帽表面极易形成血栓并且在血流冲击下非常容易脱落。那么颈动脉狭窄和小中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很早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中风是由大脑内部的血管出了问题而引起的。50多年前,医学界开始认识到颈动脉狭窄
发布于 2023-01-27 01:07
0评论
颈动脉狭窄症状颈动脉狭窄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当颈动脉出现狭窄时,大脑也就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主要的表现为:头晕、眼前发黑,有黑,短暂的意识丧失。颈动脉狭窄检查:患者一旦出现上诉症状,建议去门诊做一个颈动脉彩超,彩超如果表现有狭窄,发现有溃疡性斑块形成,就需要遵照医嘱做进一步的检查。具体确诊方面,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正在逐渐取代动脉造影成为诊断
发布于 2022-12-12 18:22
0评论
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管壁的机械牵张。如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管壁被扩张至一定程度时,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而发放神经冲动。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压60~1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即动脉血压愈高,动脉管壁被扩张的程度也愈高,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也愈高,所以从感受器的性质,它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比非搏动性的
发布于 2024-01-01 20:43
0评论
尽管有许多病因可以引起脑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美国每年死于卒中的病人约160,000,每15个死亡的病人中有1个是死于卒中。目前,在我国卒中已列为死亡的第1位主要的病因,超过心脏病、癌症。每年,大约有600,000新的或复发性的卒中病人,其中,大约有500,000为首发的卒中病人,100,000为复发的病人。在Framingham研究中,卒中最常见类型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所有
发布于 2022-10-01 01:34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