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03-08 14:26

  鼻窦囊肿在鼻科疾病中占相当部分的比例,鼻窦囊肿可以分为粘液囊肿和粘膜潴留囊肿。
  鼻窦粘液囊肿
  一、发病机制和成因
  主要原因:由于导管内的炎性改变;在额鼻管附近额窦外伤、手术和额窦内骨瘤的生长造成鼻额管阻塞。窦内粘膜粘液腺导管阻塞与腺体之增生也为重要原因之一。
  鼻窦粘液囊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目前原发性粘液囊肿的原因不清。
  继发粘液囊肿被认为鼻窦口阻塞,鼻窦引流受阻。额窦由于其引流经过长的鼻额管,沿途被阻塞的机会多.所以发生的几率特别高。
  鼻窦粘液囊肿最常见于额窦、筛窦,偶见于上颌窦,少见于蝶窦。
  上颌窦粘液囊肿多为上颌窦手术和面部外伤的并发症。慢性炎症,变态反应造成自然口狭窄封闭也是原因之一。
  鼻窦粘膜潴留囊肿
  二、发病机制
  形成原因普遍认为由于粘膜的浆液粘液腺导管阻塞,分泌物蓄积,腺体膨胀,小潴留囊肿破裂并融合,形成较大囊肿。鼻窦粘膜潴留囊肿多见于上颌窦,其余各窦腔也不少见。
  三、临床症状
  早期多无症状。当囊肿膨胀涉及邻近解剖区域则出现相应症状。若向颅内压迫,可以引起头痛;若向眶内压迫,会出现眼部症状,如突眼,复视,眼痛和视力障碍;向翼腭窝膨胀可出现张口困难,面部麻木,胀痛等。鼻窦粘膜潴留囊肿有时同侧头或眼睛发沉,偶有感觉异常或疼痛的报道。较多见的有面部麻木或面痛,上颌窦本身闷胀疼痛或同侧牙痛。
  四、体征
  粘液囊肿体征表现为面部局限性隆起,触及可有囊性感或乒乓球感。
  鼻腔局部检查,若囊肿早期局限于单个窦腔内,未向周围扩张,则鼻内窥镜检查中鼻道无异常改变;后期囊肿膨胀明显,向周围压迫,则在中鼻道可以表现为钩突或筛泡膨大突出或消失于中鼻甲融合,中鼻道结构分辨不清。
  五、诊断
  鼻窦囊肿诊断主要根据鼻窦X光片和CT或MRI来确诊。CT是鼻内镜手术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MRI对粘液囊肿显示更为清晰。
  六、手术方式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开展是较以往手术最简捷,安全,恰当的方法。手术在局麻加表麻下进行。在0度镜和30度,70度镜直视下进行。手术处理原则:尽可能将囊壁完整摘除或将大部分囊壁摘除。
  在直视下能够开放全组鼻窦,可以清晰观察窦口甚至整个窦腔的全貌,完成对囊肿的“造瘘”非常容易,同时对周围结构的破坏极少,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并且避免了传统方法遗留面部瘢痕,面部肿胀等并发症;还可以同期处理鼻腔鼻窦的病变,如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
  各窦粘液囊肿的手术步骤与鼻内窥镜手术基本方法相同。针对不同鼻窦囊肿的鼻内镜手术要点及手术处理原则如下:
  1、筛窦粘液囊肿:在0度镜下将钩突切除,开放筛泡。开放前后筛的同时将前后组筛窦的粘液囊肿底壁开放,并尽可能扩大。
  2、额窦粘液囊肿:将前筛彻底开放,特别是鼻丘气房开放后,可以充分开放额窦开口,引流额窦囊肿,并在30度或70度镜下将额窦底壁扩大咬除,并充分“造瘘”引流;必要时可以切除中鼻甲,以利于额窦开放和引流。
  3、蝶窦粘液囊肿:经筛窦开放蝶窦前壁,如果骨壁厚硬,可用骨凿凿开前壁。暴露蝶窦前壁,直接开放蝶窦“造瘘”。对蝶窦的外壁、顶壁组织不要盲目去除,以免引起大的并发症。对疑有脑膜脱垂的病例,囊液排放的速度不要太快。
  4、上颌窦粘液囊肿: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在70度下用反张咬骨钳和粘膜剪将自然口开放并扩大(不要损伤鼻泪管)。用不同角度吸割器或钳子将囊壁大部或完整去除。对经中鼻道难于去除的囊肿,可通过上颌窦前壁或下鼻道钻孔、置入吸割器的方法,在中鼻道内窥镜的显示下完成手术。以上方法都不行的话,行上颌窦前壁开窗术。
  七、术后处理
  与鼻窦内窥镜术后一样,手术一般出血少,鼻腔仅填塞少许可溶性止血物,如止血纱布,止血绫,明胶海绵等。上颌窦腔如填塞纱条要从中鼻道引出。

鼻内镜下鼻窦囊肿切除术相关文章
鼻内镜手术适应症鼻普通疾病(包括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窦霉菌、鼻窦囊肿等)鼻良性肿瘤(包括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骨化纤维瘤、血管内皮瘤、鼻咽血管纤维瘤等)、鼻神经外科(包括垂体瘤、脑脊液鼻漏等)鼻眼相关外科(泪囊鼻腔造孔术、视神经管减压术、眶尖综合征、眶内异物等)外伤、头颈肿瘤外科、鼻窦异物、先天性疾病(如鼻咽及后鼻孔闭锁)。此外:可行鼻窦病变活检术,、鼻痒、打嚏、流清水涕者可经鼻内镜下
发布于 2022-10-24 03:34
0评论
   脑干位于脑的底部,是人类的生命中枢所在。该处被认为是生命的中枢。因为它功能极其重要,位置深在,以往无论采用何种手术入路,都难以到达,并且,手术风险极高,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手术禁区。近年来,国际上逐渐有采用经鼻内镜,以极微创的方式,即不开颅,切除该部位的肿瘤。近日,我们在跟踪国外最新进展,在神经外科的配合下,采用经鼻、斜坡,切除脑干处的巨大囊肿(约5X4X3cm)。该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现
发布于 2023-01-30 05:47
0评论
患者,女,30岁,发现鼻塞、鼻出血2月来诊。当地CT及MRI报告提示在筛窦、蝶窦前部以及近颅底嗅裂区域可见肿块,影像强化明显。当地医院活检,显示为中低分化鳞癌。入院后,采用经鼻内镜下切除鼻窦颅底区域病变。术中多次病理检查发现,肿瘤侵犯广泛,在颅底区域的粘膜、软骨以及骨头内都发现有肿瘤侵犯。在内镜下完全切除肿瘤以及部分硬脑膜。之后进行颅底重建。术后患者安返病房。术后患者顺利康复。继续进行辅助的化疗
发布于 2023-01-30 04:57
0评论
眶尖区包含视神经管,眶上裂和眶下裂,空间狭小但却通行重要的血管神经,如视神经、眼动脉、睫状神经节、眼外肌的总腱环及支配神经,与视功能和眼球运动功能密切相关。眶尖区病变的手术历来极具挑战性,传统手术入路主要是经眼眶以及经颅入路等[1-2],近年来,随着内镜颅底技术的发展[3],已有报道采用经鼻内镜入路处理眶区病变[4-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内镜下经鼻处理眶尖病变的手术经验,从而探讨该入路的手
发布于 2022-10-22 16:54
0评论
       患者,女,60岁。近2年前在当地地方医院行鼻部息肉切除术。术后病理报软骨肉瘤。于是到省会大学医院再次行手术治疗。一年后再次复发。再次到主诊医生处就诊。发现肿瘤位于蝶窦,侵犯斜坡、翼突(右侧)、翼鄂窝、颞下窝,靠近右侧中颅窝底。如下图当地医生建议转诊。患者求诊到我处。我们在完善检察后,采用经鼻内镜下完全切除蝶窦内、斜坡、双侧翼突以及中颅窝底的肿瘤。       术后患者很快恢复,一周
发布于 2023-01-30 04:52
0评论
       鼻腔鼻窦恶性种类繁多,也包括来自于鼻腔鼻窦黏膜的恶性黑色素瘤。此类肿瘤号称癌王,恶性程度极高,极易发生远处的转移。以往发生于鼻腔鼻窦区域的恶性肿瘤常常需要切除上颌骨、牙槽以及眼眶,对面部造成极大的损毁。但是近年来,由于患者日益重视术后的生存质量以及回归社会后有尊严的生活,因此患者保留眼眶、眼球,保留颌骨以及牙槽的的意愿普遍提高。我们针对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手术中采用内镜技术,在影像导
发布于 2023-01-30 04:32
0评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鼻窦炎的有效方法,但对鼻-鼻窦炎术后症状的转归规律缺乏进一步的了解,以往的研究注重医生的检查发现的结果,诸如CT、鼻内镜等,而忽视了患者对症状的自我评价。本研究以鼻窦炎常见的5个症状的患者自主评分为依据,分析鼻内镜手术后鼻窦炎各个症状的转归规律,以指导术后随访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陈东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03年1
发布于 2023-02-17 13:46
0评论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多发疾病,患者经常流脓涕、鼻塞、头痛、记忆力减退,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和影响。常因鼻窦口狭窄或阻塞,窦腔内积脓不易排出。目前的治疗方法多是在鼻内窥镜下手术切除鼻窦口周围的黏膜和骨组织,开放鼻窦引流出积脓。但切除手术造成解剖结构的破坏、窦口引流通道黏膜的损伤、术后术腔黏膜的创伤性水肿和炎症、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手术导致的医源性损伤以及术后瘢痕形成等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因此,
发布于 2023-02-07 05:57
0评论
颅底中央区恶性肿瘤临床少见,肿瘤生长迅速且解剖毗邻极其复杂,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治疗。传统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需要行颅面部切口和骨瓣,并长时间牵拉脑组织来暴露肿瘤,极易造成外观及神经功能的损害。目前,经鼻内镜入路在处理前、中颅底良性肿瘤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认可。但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尚有争论,主要问题在于:1、内镜手术切除肿瘤的技术标准是否能够尽可能地切除肿瘤,并缓解临床症状
发布于 2022-10-20 01:29
0评论
很多患者会对鼻塞不以为然,认为仅仅是鼻腔通气不是很顺畅,对健康没有影响,或因没有接受正规治疗而武断地认为鼻塞是治不好的,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慢性鼻塞是容易被忽视但潜在性危害极大的症状之一,常同时伴有流清或脓涕,鼻痒,打喷嚏,眼睛周围胀痛感或耳闷,耳胀和听力下降。发生原因多来源于鼻腔病变,如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和鼻息肉,鼻腔乳头状瘤等,儿童鼻塞则多见于鼻炎和腺样体肥大。持续的慢性鼻塞,
发布于 2023-03-10 20:3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