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75岁李大妈因经常头痛、头晕、胸闷、肢体麻木3年就诊。平时血压偏高。血生化无明显异常,脑血流图提示脑供血不足,心电图提示轻微心肌缺血,头颅CT、MRI等检查均正常。按照“脑供血不足”、“冠心病”等治疗,但始终没有明显效果。后经反复询问病史发现:李大妈5年前丈夫病逝后就和子女分开生活,一人独居。平时子女工作忙,很少来看望她。她渐出现失落感、紧张及恐惧感、失眠(入睡困难、易惊醒、多梦)及前述症状。这是比较典型的躯体疾病伴焦虑症。经心理疏导、家属关心及服用抗焦虑药物等综合治疗,3周后,李大妈的上述不适感便基本消失了。
老年人为何产生焦虑症?
在门诊经常遇到很多有焦虑的老年人矢口否认自己患有焦虑症。他们有的生活条件很好,有的子女也很孝顺。那么他们又是怎样出现焦虑症的呢?
老年性焦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通常是多种因素叠加诱导形成的。首先,人到老年, 生理和心理状况发生变化, 性格逐渐向以自我为中心、顽固、多愁善感及孤独等方向发展。其次,人老了,某些急、慢性病痛也渐跟随而至,容易出现焦虑、紧张和恐惧心理。通常情况下,老年焦虑往往与躯体疾病并存,二者之间又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使躯体症状表现得更加突出,因而往往忽略了“焦虑”的存在。再次,家庭因素,如经济财产问题、尊老爱幼问题、健康问题、邻里关系及突发事件等,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让老年人陷入焦虑泥潭中。最后,社会环境因素,如退休后的失落感、对践踏社会道德的不满等。
老年焦虑症有什么特点?
由于老年人的特殊生理和心理状况,老年焦虑症通常有其特殊性。
1、有较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失眠、健忘等。
2、躯体化症状较突出,如头痛、头昏、胸闷、游走性麻木或针刺样疼痛感等。
3、常与躯体疾病如中风、心脏病等合并存在。
如何让老年人摆脱焦虑症?
1、通过社区宣传教育让老年人充分认识焦虑症
由于缺乏社区心理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十分有限,甚至有人从内心上排斥它。当第一次被医生诊断为某种心理疾病如焦虑或抑郁症时,只有极少数老人认同医生诊断且配合治疗,绝大多数老年患者否认自己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并且去多家综合医院反复就诊,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由于病人不能配合医生治疗,结果就延误了病情,耽误了治疗。社区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可以让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疾病,特别是焦虑和抑郁症也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有了相关知识,就能少走弯路,可以使疾病得到及时诊治。
2、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焦虑症也许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伴随产物。随着物质和医疗卫生文明的进步,人口老年化问题就日益突出,老年人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进步了,工作节奏加快了,失业率增加了,家人因为工作而缺少对老年人的关爱。还有很多其他社会文明的附带产物如财产或经济纠纷、伦理道德等,也是老年性焦虑症形成的重要因素。融入社会,如通过积极的户外生活、参加老年大学、加入老年俱乐部等活动,及时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可以减少焦虑的发生和缓解焦虑症状。
3、良好心态与自我疏导
附庸置疑,大家都知道健康的心态是防治焦虑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关键看您如何能保持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当焦虑来临时,要依靠患者自己消灭早期轻微的焦虑状态。首先,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焦虑心理,正视它,不要用各种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树立信心,调整心态,通过培养兴趣和转移注意力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新的体验有可能逐渐驱逐和取代原有的焦虑心理。
4、药物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除了心理调节外,通常还需要药物的干预。
常用抗焦虑药物有哪些?
抗焦虑药品繁多,它们之间的临床效果无太大差异,但存在个体差异。临床常用的品种有三环类(阿米替林等)、丁螺环酮、氟哌噻吨美利曲辛、SSRI类(氟西丁、帕罗西丁、舍曲林、西酞普兰等)、SNRI类(文拉法辛等)及中成药类(乌灵胶囊)等。多数抗焦虑药物临床起效较慢,需要1-2周左右才逐渐出现临床效果。
选用抗焦虑药物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要充分考虑到老年焦虑症患者的特殊心理,在用药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物副作用: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呈逐渐下降趋势,胃粘膜出现萎缩,口服药物相对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特别是胃肠道反应。
2、服药依从性:多数焦虑症患者早期往往不能很好配合治疗,他们多数关注药品说明书的每一个细节,特别重视副作用的研读,服药依从性较差。
3、区域卫生保健特点:国内老人喜欢选用副作用小的中成药进行卫生保健。
因此,老年用药要以“安全为主、疗效其次”为原则。安全性高、依从性好、疗效确切的中成药类抗焦虑药(乌灵胶囊)可以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如乌灵胶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等,可以弥补中药生效较慢的不足。舍曲林或艾司西酞普兰等抗抑郁药也可作为老年性焦虑症的首选,但是有严重心脏病或癫痫患者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