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代的跳绳,大体而言,可分为单人跳绳与多人跳绳两种。单人跳绳早在古代南北朝时即已出现,多人跳绳则迟至明代始见记录。所谓“两手持绳,拂地而欲止”,即今日的单人跳绳,唐代称跳绳为“透索”。明清时代,跳绳称之为“跳百索”、“绳飞”。
明朝的宛署杂记书里记载:“以丈许长绳,两儿对牵,飞摆不定,难以凝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则为绳所律,听掌绳者以绳击之以示罚,名曰跳百索。”百索之名是因绳索摆动后似百条绳在动之故,最早是孩子们在春节时兴的一种游戏,所谓“跳百索”,就是因为当绳飞转时,可以幻成千百条,而顾名思义。而称跳绳为“绳飞”,大概是由于绳子转动,像是在空中飞动,所以得名。
明朝时帝京景物略中说:“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跳白索”又称“跳百索”;幽州风土吟书中说:“太平鼓,声冬冬,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歌,一童跳入白光中。”——这就是现在跳中的母子跳。
跳绳运动在清代相当盛行。清代儿童跳百索,经常用有节奏的歌谣加以伴唱,娱乐习惯很强。据清人蕃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中记录,在清代北京元宵节民间娱乐时,称跳绳为 “跳百索”。济南府《府志》中载:“每年孟春正月元旦,儿女子以绳跳为戏,名曰 ‘跳百索’。” 《松风阁诗抄》中也有诗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当时这种跳绳加伴唱的游戏,娱乐性很强。跳绳有单脚跳、单脚换跳、双脚并跳、双脚空中前后、左右分跳等多种方法,对促进少年儿童发展灵敏、速度、弹跳及耐力等身体素质,皆有好处。因此,跳绳运动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