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2-10-10 22:08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价值。

  方法:2012年1月~2014年3月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瘤8例,其中真性动脉瘤6例,假性动脉瘤2例。5例行覆膜支架,1例行覆膜支架+裸支架,1例行降主动脉支架加弹簧栓栓塞,1例行多层裸支架。

  结果: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69 min,出血量平均30 ml。8例随访6~26个月,平均15个月,7例瘤腔完全血栓化,1例多层裸支架随访12个月,瘤腔有内漏,但瘤体直径无增大。

  结论:腔内技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瘤的一个可行方法,需要根据瘤体大小及与主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的空间位置综合选择术式。

  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SAA)临床上少见,治疗多选择传统开放手术。但由于锁骨的阻挡,主动脉弓上动静脉、神经等纵横交错,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SAA病例选择腔内治疗。我2012年1月~2014年3月我科共收治11例SAA,其中8例因顾忌传统开放手术风险故选择腔内治疗,现报道如下。

  1、方法

  6例因瘤体近远端有足够的铆合距离选择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穿刺右股动脉,植入导丝、导管鞘。静脉5000 U肝素全身肝素化。导丝、导管配合颈动脉导引导管进入主动脉弓,选择进入锁骨下动脉。病例1因血管扭曲且瘤腔较大,难以选择瘤腔远端,遂穿刺肱动脉,以圈套器捕获导丝建立工作通路。造影评估瘤体及近远端血管直径选择合适大小覆膜支架并准确释放,覆膜支架直径大于近端瘤颈1~2 mm,长度满足覆盖瘤体近远端正常血管至少1 cm。病例2因覆膜支架内残余狭窄遂再次植入球扩支架(Biotronic8×38 mm)。术后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75 mg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继续抗血小板治疗。

  1例因瘤体紧邻主动脉选择行胸主动脉支架联合左锁骨下动脉栓塞。解剖右侧股动脉,并穿刺左侧肱动脉。静脉肝素化后,行胸主动脉造影、确定左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位置,测量颈动脉开口处胸主动脉直径,并选取合适的覆膜支架。支架覆膜前缘定位于左颈动脉左侧边缘,释放覆膜支架。以直径8 mm弹簧栓2枚置于瘤体远端。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抗血小板治疗。

  1例因优势侧椎动脉起自瘤腔,为避免封闭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症状,遂选择行多层裸支架。静脉5000 U肝素全身肝素化。导丝、导管配合颈动脉导引导管进入主动脉弓,选择进入锁骨下动脉。造影评估瘤体及近远端动脉直径,选择支架(Smartcontrol 8-80 mm×2)重叠释放。术后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波立维75 mg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继续抗血小板治疗。

  2、结果

  6例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其中1例为覆膜支架+裸支架),1例行胸主动脉支架联合弹簧栓栓塞,1例行多层裸支架。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9 min,平均出血量30 ml。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无急性动脉血栓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穿刺点均未发生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及较大血肿。无急性上肢缺血及后循环缺血症状。7例术中造影提示瘤腔完全血栓化,1例多层裸支架瘤腔可见内漏。8例随访,无动脉瘤破裂或与手术相关而导致死亡或致残,支架内均通畅。1例胸主动脉支架加弹簧栓栓塞术后有左上肢活动耐力下降,6个月后症状基本缓解。多层裸支架患者术后6、12个月复查CTA提示瘤腔仍然没有完全血栓化,但瘤体也无进一步扩大。

  3、讨论

  SAA临床不多见,约占所有外周动脉瘤的1%,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胸廓出口综合症、大动脉炎、动脉中层变性坏死、感染、创伤等原因有关,以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锁骨下动脉瘤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可因其他检查无意发现。部分患者因颈部或锁骨上窝包块就诊,可有吞咽困难、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若形成血栓脱落阻塞远端动脉,可引起上肢缺血;若瘤体破裂,出现出血性休克可危及生命。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SAA的筛查有帮助,但由于胸锁关节的阻挡,此项检查并不确切。动脉造影可以了解瘤体和分支动脉的情况,但由于瘤体内往往存在附壁血栓,动脉造影只能显示动脉瘤腔内血流情况,具有很大局限性。核磁血管造影(MRA)和CTA不仅可以清晰显示腔内血流,还能够准确的显示瘤体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确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SAA经典外科治疗策略是瘤体切除、原位或旁路重建动脉。但由于锁骨的遮挡以及与毗邻组织解剖关系复杂,动脉瘤与周围组织多有粘连,对SAA的分离显露十分困难,局部操作空间狭小,手术困难很大。腔内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腔内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到SAA与椎动脉、颈动脉以及主动脉之间的空间毗邻关系。

  本组6例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术,选择该术式是因为SAA近端瘤颈条件充分,远端有充分铆合距离,术中造影显示动脉瘤封堵满意,术后随访无内漏,支架内通畅。所有病例瘤体近端距主动脉弓或右颈动总脉开口超过1 cm,其中4例瘤体邻近或累及椎动脉为延长远端铆合区而封闭了同侧椎动脉。术中需要注意,SAA往往发生于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此处动脉往往存在扭曲,应尽量选择柔顺性好的覆膜支架。若选择支撑力大而柔顺性差的支架,有可能出现支架打折,导致治疗失败。由于近端瘤颈有限,术中精确定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将瘤体至于显示屏中央,寻找最适合的投射角度,放大局部影像,并清楚标记锁骨下动脉开口位置。其次,术中应尽量保留患侧椎动脉,若必须封闭椎动脉,术前一定要行锁骨下及椎动脉造影仔细评估。封闭一侧相对健康的椎动脉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为8%,如果对侧椎动脉纤细或存在病变,发病率更高。因此,如果需要封闭一侧椎动脉,必须完成椎动脉球囊阻断实验,以避免封堵患侧的椎动脉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的SAA行腔内治疗应谨慎实施,避免支架近端阻挡右侧颈动脉血流。此类支架输送系统通常需要F8以上鞘管,肱动脉入路容易产生穿刺相关并发症,因此,一般选择股动脉入路。顺向造影也有利于弓上动脉以及颅内动脉造影,评估颅内前后循环代偿情况。对于某些扭曲严重或瘤腔空间大导丝难以选择到瘤体远端的病例,可以采用双入路,通过圈套器将导丝引到肱动脉并建立超硬导丝通路,以支撑支架的输送系统。

  对于瘤体靠近主动脉弓的病例,近端瘤颈长度不够,使用常规覆膜支架,不仅隔绝不完全,锚定也不稳固,容易造成移位,导致治疗失败。此时可以选择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覆盖锁骨下动脉起始端,同时弹簧栓栓塞阻止反向血流进入瘤腔,达到封闭瘤腔的目的。需注意术中封闭锁骨下动脉开口可能造成椎动脉急性缺血,术前同样需要做好后循环评估。谷涌泉等认为,一侧椎动脉如果不是优势动脉,可以直接封堵该侧锁骨下动脉;如果是优势动脉,若术前能够评估基底动脉环通畅,也可以直接封堵。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术前完成了锁骨下动脉球囊阻断实验,尽可能避免后循环缺血症状的发生。由于颈肩部大量的分支血管代偿,临床上锁骨下动脉封闭后发生急性上肢动脉缺血的病例并不多见,多数仅有上肢乏力、脉搏消失,急性坏死少见。随着时间推移,代偿能力不断增强,肢体力量可以逐渐恢复。病例3采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加弹簧栓栓塞,术后出现患侧上肢活动耐量下降,随访半年后症状基本缓解。

  病例5采用多层裸支架技术。该患者椎动脉起自瘤腔,且相对优势,因为顾忌到封闭患侧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我们应用了多层裸支架的概念,给予重叠放置两个裸支架完成腔内治疗。多层裸支架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临床工作中发现,当动脉瘤被数层裸支架隔绝后,瘤腔内血流速度明显减缓,随访过程中大部分动脉瘤都会血栓化并缩小。多层裸支架首先在内脏动脉瘤中得到应用,在累及或紧邻内脏动脉的动脉瘤治疗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学者应用于锁骨下动脉瘤,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多层裸支架通过减少进入瘤腔的血流诱发瘤腔血栓化,同时支架内保持层流,在保持支架内及分支血管通畅的基础上使得瘤腔血栓化。实际操作过程中,裸支架层数并没有严格规定,DSA下瘤腔内血流速度明显下降时,即可认为网孔密度已经达到要求。Sfyroeras等报道使用多层裸支架后瘤腔内血流即刻减少50%~70%。CTA随访显示一般3~6个月后瘤腔才完全血栓化,血栓化的时间可能与瘤腔的形态、瘤腔内侧枝血管以及个体凝血状态有关。通常认为如果6月后瘤腔内仍有血流可以认为治疗失败。目前,国际上已有成品支架(Cardiatis多层裸支架),但尚未在国内上市。本例我们重叠释放2个裸支架,术中发现瘤腔血流速度明显下降,术后随访12个月瘤腔并没有血栓化,所幸瘤体直径也并未增大,后续转归仍需密切随访观察。该技术出现不久,对其机制的研究还比较肤浅,远期效果还需要继续随访。

  总之,锁骨下动脉瘤可以选择腔内治疗,其具体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瘤体大小及其与主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的空间位置。

如何在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瘤?相关文章
胸主动脉瘤或夹层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应如何处理?主动脉瘤和AD腔内修复术中,人工血管内支架(stent-graft,SG)在病变近端的确切锚定是成功旷置瘤腔或封闭原发破口的关键。本文中近端锚定区是指StanfordB型AD原发破口或胸降主动脉瘤(DTAA)瘤体近端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之间的距离,Dake和Criado都认为理想的条件是≥20mm,若<15mm,SG近端锚定不确切,而且主动脉弓弯曲
发布于 2023-01-26 19:07
0评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发于40一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多为囊性膨出,大多不超过1cm,2-3mm的小动脉瘤也很多见。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部位。以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处多见。大多数颅内动脉瘤平时可没有症状,一旦破裂就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
发布于 2023-03-24 12:46
0评论
动脉瘤并不是肿瘤,它是动脉壁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局部薄弱后发生扩张而向外膨出,外观形似“瘤”,因此而得名。我们平时所讲的肿瘤是细胞的异常增生,恶性肿瘤的致命主要是全身转移。尽管动脉瘤与肿瘤完全是两个概念,但它破裂致死的凶险度却超过任何肿瘤。 动脉瘤在英文中有一个专有名词“aneurysm”,这是一个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汇,其原意是“扩张”,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古希腊的天才医学家盖伦,他描述到“当动脉发生扩
发布于 2023-03-07 04:41
0评论
摘要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经验。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血管外科采用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84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0岁。结果:8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或成功(包括8例动脉瘤破裂急诊腔内修复术)。应用分叉支架77例,直型支架7例,其中包括开窗支架2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亡率2.4%),分别死于急性心肌梗塞和感染性休克。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是安全
发布于 2022-10-10 18:33
0评论
脑动脉瘤之所以被称为“不定时炸弹”,是因为它不见得必然“爆炸”,应当说相当一部分动脉瘤还是能够和人终生和平共处的。据报道脑动脉瘤的尸检率还是挺高的,在0.2%到4.5%,而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发病率仅为10.5/10万。但是,“炸弹”毕竟是“炸弹”,一旦爆炸,则往往产生灾难性后果。要回答未破裂动脉瘤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破裂出血的问题,就要了解未破裂动脉瘤形成、发展和破裂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包
发布于 2022-10-20 04:34
0评论
关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内容中,应包括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在下列危险因素中,最有意义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以及酗酒。吸烟吸烟对于动脉瘤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其原因尚不清楚,但是吸烟者血清内弹性蛋白酶与a1抗胰蛋白酶比例失衡或弹性蛋白酶的增高均可导致动脉瘤的形成以及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的形成:吸烟者多发动脉瘤的几率高。2、动脉瘤的生长:吸烟与未破裂动脉瘤的生长增大密切相关。3、动脉
发布于 2023-01-25 03:22
0评论
2010年,国内共完成胸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治疗3000余例,尤其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病例数位居世界第一,这一成就像断肢再植技术一样使中国的血管外科医生再次引起全世界血管外科医生的瞩目。而回想从1998年长海医院完成中国第一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开始,仅仅10余年间,开展该技术的单位已经遍及全国,治疗的病种从主动脉夹层到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透壁溃疡,能够治疗的病变范围从局限在降主动脉发展到主
发布于 2023-03-07 03:01
0评论
    颅内动脉瘤是血管局部的膨大形成的囊状突起,由于特殊的组织病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原因,动脉瘤常常长在向脑部供血的血管上。尸检分析成年人的患病率在1-5%之间。但是大部分动脉瘤很小并且据估计这些动脉瘤中大约50-80%的在一生中不会破裂。动脉瘤的形成与先天及后天获得性因素有关。有2个以上的直系亲属患有动脉瘤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家族中成员的动脉瘤发病率在8-9%之间。很多结缔组织病与动脉瘤的形成
发布于 2022-10-22 18:14
0评论
日常生活中,颅内动脉瘤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还比较陌生,但这种疾病却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的患者中,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还没赶到医院,已告别人世。颅内动脉瘤可以说是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威胁到我们自身及周边亲人的生命。那么什么是颅内动脉瘤呢?下面为大家做一下关于脑动脉瘤的临床知识介绍。什么是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又称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
发布于 2022-12-22 03:30
0评论
生长在脑内的动脉瘤称颅内动脉瘤,尽管动脉瘤分很多类型,但对于常见的动脉瘤,通俗地解释,就是脑血管在局部发生膨出,宛如血管上吹出一个小的气球,它是一种血管病,不是肿瘤。常见的动脉瘤一般为先天性,但不要误解,这里所说的先天性,并不是出生后就有,或者父母一定会遗传给子女,而是指病人的血管在发育上存在一定的结构缺陷,但有缺陷不一定就会长动脉瘤,所以不必过分担心。动脉瘤最大的危险是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后,死
发布于 2023-03-06 09:16
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