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8 02:39

  外科手術作為治療疾病的手段之一,已經有漫長曆史。由於缺乏麻醉技術和相應的器械,早期的外科手術不僅痛苦而且創傷明顯。隨著麻醉和藥物製備的發展,外科手術變得無痛而且相對安全;隨著手術器械製備水平的提高和外科手術理念的改善,“微創手術”的概念進入現代外科的範疇。
  微創手術的基本理念是:以最小的對軀體的損傷實施手術,在去除疾病同時注重對原有功能的保存。人們熟知的腔鏡手術、心腦血管導管及支架手術、激光手術燈都屬於微創手術。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這些手術技術只在軀體表面留下微小的傷口;從醫生的角度來看,這些手術技術降低了手術中的出血和對術區組織(血管、神經、肌肉等組織)的干擾或破壞,去除病變組織,同時不影響軀體的原有功能。
  作為一種感覺功能重建性手術,人工耳蝸植入術在近20年來在臨床得到了普及,全球近20萬例患者接受了該手術。人工耳蝸手術的常規步驟包括:切口及皮瓣操作,乳突開放,面隱窩開放,內耳開放,研磨植入體骨床,植入體固定,電極植入內耳和術腔關閉。在上述過程中手術本身可能產生的創傷包括兩個方面:宏觀創傷(Macro-trauma),包括手術切割器械造成的血管、神經中斷和肌肉纖維橫斷,電凝造成的組織炭化,對骨組織的過多研磨等;微觀創傷(Micro-trauma),主要是電極插入對耳蝸內部結構的創傷。作為聽覺功能重建手術,電極對耳蝸內部結構的創傷可能導致病例原有聽力的下降,因此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的微觀創傷已經得到了手術醫師的普遍重視,用於降低微觀創傷的相應理念和技術也在手術中得到應用:“柔手術”理念,圓窗植入技術,無創電極的製備和圍手術期激素的應用。上述理念和技術對術中創傷的避免或降低,已經從理論和實踐上得到了印證,併為臨床手術醫師接受和應用。而對於宏觀創傷的預防和處理,相比之下,在臨床上並未受到醫生的足夠重視。
  針對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很多醫療工作人員把對宏觀創傷的預防和處理,等同為小切口技術的應用;而且還認為,小切口技術更多的是對患者美觀要求的回應,因而從臨床醫療的角度並不具備實用意義。實際上,為了降低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的宏觀創傷而應用的微創技術,應涉及以下方面:
  1、小切口:切口大小是宏觀創傷大小最直接的表現。較大的切口,可以方便地暴露術區,給予器械足夠的操作空間,但有可能過多地干擾到術區組織血供系統的完整性(有可能不利於術後傷口的癒合,特別是二次和多次植入人工耳蝸的病例),並在術後遺留下明顯的瘢痕。手術切口的大小通常由以下因素決定:人工耳蝸植入體的最大橫徑;植入體骨床的大小和位置;手術醫師研磨植入體骨床的方式;醫生對乳突開放術的熟悉程度。在上述四個因素中,如果未來的人工耳蝸植入體能提供新的固定模式,從而不再需要研磨骨床,那麼手術切口的大小將很大程度上只取決於植入體的最大橫徑的大小――即意味著小切口的定義,可以從目前的3釐米,進一步縮小至2.5釐米。目前個人工耳蝸廠家的植入體,正在做上述嘗試,以期免除植入體骨床的研磨,使小切口技術朝著微創化的方向更進一步。
  2、改良的皮瓣處理方式: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雙層皮瓣設計,即耳後C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然後U形或者Y形切口切開肌骨膜瓣。事實上,第二層的U形或者Y形切口,主要也是為了便於植入體骨床的研磨。如未來的人工耳蝸植入體不再需要研磨植入體骨床,那麼第二層皮瓣即可採用與第一層皮瓣略錯開向走形,降低對肌纖維組的C形或直線切口――顯而易見,C形或直線切口可以更多地沿著顳肌纖維的方向走形,可以降低對肌肉和血管的損傷。
  3、適當的乳突開放範圍:充分的乳突開放利於術野暴露和器械操作,但過多的骨質研磨本質上也是醫療創傷。因此乳突開放的範圍應以能夠方便地進行面隱窩開放和操作為宜,術中應避免不必要的乳突骨質的研磨。
  如上所述,在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降低和避免微觀創傷,著眼於原有感覺功能(聽力)保存的技術已在臨床得到普遍認可和應用,但降低宏觀創傷的技術和理念,還有待在更大範圍內得到認同。同時,臨床技術的進步,有賴於醫療理念的更新和外科器械的改進――在不久的將來,小切口技術在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應該可以具備更大的操作可行性。

人工耳蝸手術中的微創技術相關文章
在考慮人工耳蝸植入的患者中,有一些患者還有少量的殘餘聽力。這部分患者往往並不完全樂意接受人工耳蝸植入。保留這類人工耳蝸植入者的殘餘聽力仍然十分重要,因為,它是衡量神經組織有沒有受損的一個檢驗標準。確保殘餘聽力沒有受損是人工耳蝸植入必須要考慮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兒童患者,因為殘餘聽力受損可能影響到他們應用未來技術的機會。有可能未來的某一項新技術,如新的設備、生物的或者藥物等更無創的新技術將更成功地解
發布於 2022-10-23 17:59
0評論
歷史國際上人工耳蝸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法、美兩國。近10多年來隨著現代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耳蝸進展很快,已從早期只能幫助病人唇讀的單通道裝置發展到能使多數病人打電話的現代多通道裝置。許多聾啞兒童植入者經過數年的聽覺言語康復訓練,進入正常學校學習。人工耳蝸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階段,歐美等國的醫學會已將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和全聾的常規方法。進展我國於1980年由北京協和醫院研製成功單通
發布於 2022-10-18 07:59
0評論
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人工耳蝸植入的臨床經驗日益豐富,人工耳蝸技術及外科技術在不斷髮展,其適應症與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的拓展。目前哪些人群可以考慮人工耳蝸植入呢?首先對人工耳蝸植入要有正確的意識,即人工耳蝸植入不是單單指外科醫生將電子耳蝸植入到病人體內的外科手術。它需要包括患者本人、家庭、學校、聽力師、言語/聽覺培訓師及外科醫生在內的整個團隊去努力協作完成。並且患者本人對人工耳蝸植入要有較科學的期望,
發布於 2023-02-04 16:57
0評論
人工耳蝸是一種可以幫助聽力障礙人士恢復聽力和言語交流能力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人工耳蝸植入是醫學和康復領域中的一項新技術且隨著科技發展不斷更新,因此在適應證選擇、術前評估、手術、術後調機和聽覺言語康復等方面都需要一份可供參考的指南。人工耳蝸植入涉及到醫學、聽力學、生物醫學工程學、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諸多領域,需要醫師、聽力學家、言語病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康復教師、工程技術人員及家長等共同組成人
發布於 2023-02-05 00:27
0評論
國產人工耳蝸產品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檢驗機構檢驗合格,正在進行臨床驗證工作,目前我們已給數十例極重度耳聾患者植入了國產人工耳蝸,所有患者開機後能夠聽到聲音,大部分患者獲得了很好的聽覺言語功能。國產人工耳蝸最大的優點是根據漢語特徵設計的,能以最合適的信息處理達到最大的言語理解度,可按照耳聾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合適的語音處理程序,方便地對應各電極頻譜聽閾和舒適閾,達到語音再現和噪聲抑制的效果,
發布於 2023-02-05 00:47
0評論
1、人工耳蝸是如何幫助患者恢復聽力的?如下圖所示,人工耳蝸系統將日常的聲音信息轉換為編碼的電脈衝。這些電脈衝刺激耳蝸內的聽神經纖維。聽神經接收到電信號,並將它們傳送到大腦。大腦將這些電信號翻譯為聲音。植入體以非常高的速率進行連續刺激,這樣大腦可以不間斷的接收聲音信息,故聲音一發生我們就能聽見。(1)言語處理器的麥克風收集聲音信號。(2)言語處理器將聲音信號編譯成特殊模式的脈衝信號。(3)脈衝信號
發布於 2022-12-21 07:20
0評論
據統計,我國聽力語言障礙患者中,大約有80萬是7歲以下的兒童。儘管配戴助聽器可以使部分患者獲得或改善聽力,但對很多重度、極重度雙側耳聾患者配戴助聽器效果不佳或無效。所謂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是指沒有實用聽力、佩戴大功率助聽器效果不佳或無效的人,他們現在唯一的希望是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人工耳蝸植入技術是將人工製造的電子聽覺裝置植入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的耳蝸內,刺激患者殘存的聽覺感受器,傳送
發布於 2023-03-04 15:46
0評論
人工耳蝸是一種可以幫助聾人恢復聽力和語言交流能力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由於人工耳蝸植入是醫學和康復領域中的一項新技術,因此在適應證的選擇、手術前後的評估、手術、術後調機和聽覺言語康復方面都需要一份可供參考的標準。本指南旨在為從事此項工作的臨床醫生、聽力和言語康復工作者提供指導性的意見,使我國的人工耳蝸植入工作達到規範化和標準化,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風險。人工耳蝸植入涉及到醫學、聽力學、生
發布於 2022-10-18 08:04
0評論
自1995年5月多通道人工耳蝸引進中國大陸以來,15年間我國的人工耳蝸植入工作得到顯著發展。迄今國內接受人工耳蝸植入的患者人數累積達到10000餘人,其中90%以上是兒童,這樣的構成比也是我國人工耳蝸植入工作的一大特點。近年來,由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出資的救助項目以及各類慈善機構和個人出資的捐助項目,使眾多的聽障兒童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惠及了很多家庭,從而使更多的患兒家庭和社會認識並瞭解了人工耳蝸
發布於 2022-10-18 07:34
0評論
老年性耳聾人工聽覺植入老年性耳聾是極為常見的老年病之一,在老年人中發病率幾近100%。我們在臨床上常見那些老年人由於聽力下降導致反應遲鈍、精神憂鬱,與家人朋友難以交流,他們常常覺得跟人說話很困難,電視機開的很響,“討人嫌”,因而寧願不出門,不說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的概念在更新,很多人60歲了,身體很好,很難稱他們為老年人;而生活壓力的升高,很多中年人就已經出現耳聾,我
發布於 2023-03-04 13: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