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10-18 02:39

  外科手術作為治療疾病的手段之一,已經有漫長曆史。由於缺乏麻醉技術和相應的器械,早期的外科手術不僅痛苦而且創傷明顯。隨著麻醉和藥物製備的發展,外科手術變得無痛而且相對安全;隨著手術器械製備水平的提高和外科手術理念的改善,“微創手術”的概念進入現代外科的範疇。
  微創手術的基本理念是:以最小的對軀體的損傷實施手術,在去除疾病同時注重對原有功能的保存。人們熟知的腔鏡手術、心腦血管導管及支架手術、激光手術燈都屬於微創手術。從病人的角度來看,這些手術技術只在軀體表面留下微小的傷口;從醫生的角度來看,這些手術技術降低了手術中的出血和對術區組織(血管、神經、肌肉等組織)的干擾或破壞,去除病變組織,同時不影響軀體的原有功能。
  作為一種感覺功能重建性手術,人工耳蝸植入術在近20年來在臨床得到了普及,全球近20萬例患者接受了該手術。人工耳蝸手術的常規步驟包括:切口及皮瓣操作,乳突開放,面隱窩開放,內耳開放,研磨植入體骨床,植入體固定,電極植入內耳和術腔關閉。在上述過程中手術本身可能產生的創傷包括兩個方面:宏觀創傷(Macro-trauma),包括手術切割器械造成的血管、神經中斷和肌肉纖維橫斷,電凝造成的組織炭化,對骨組織的過多研磨等;微觀創傷(Micro-trauma),主要是電極插入對耳蝸內部結構的創傷。作為聽覺功能重建手術,電極對耳蝸內部結構的創傷可能導致病例原有聽力的下降,因此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的微觀創傷已經得到了手術醫師的普遍重視,用於降低微觀創傷的相應理念和技術也在手術中得到應用:“柔手術”理念,圓窗植入技術,無創電極的製備和圍手術期激素的應用。上述理念和技術對術中創傷的避免或降低,已經從理論和實踐上得到了印證,併為臨床手術醫師接受和應用。而對於宏觀創傷的預防和處理,相比之下,在臨床上並未受到醫生的足夠重視。
  針對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很多醫療工作人員把對宏觀創傷的預防和處理,等同為小切口技術的應用;而且還認為,小切口技術更多的是對患者美觀要求的回應,因而從臨床醫療的角度並不具備實用意義。實際上,為了降低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的宏觀創傷而應用的微創技術,應涉及以下方面:
  1、小切口:切口大小是宏觀創傷大小最直接的表現。較大的切口,可以方便地暴露術區,給予器械足夠的操作空間,但有可能過多地干擾到術區組織血供系統的完整性(有可能不利於術後傷口的癒合,特別是二次和多次植入人工耳蝸的病例),並在術後遺留下明顯的瘢痕。手術切口的大小通常由以下因素決定:人工耳蝸植入體的最大橫徑;植入體骨床的大小和位置;手術醫師研磨植入體骨床的方式;醫生對乳突開放術的熟悉程度。在上述四個因素中,如果未來的人工耳蝸植入體能提供新的固定模式,從而不再需要研磨骨床,那麼手術切口的大小將很大程度上只取決於植入體的最大橫徑的大小――即意味著小切口的定義,可以從目前的3釐米,進一步縮小至2.5釐米。目前個人工耳蝸廠家的植入體,正在做上述嘗試,以期免除植入體骨床的研磨,使小切口技術朝著微創化的方向更進一步。
  2、改良的皮瓣處理方式: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雙層皮瓣設計,即耳後C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然後U形或者Y形切口切開肌骨膜瓣。事實上,第二層的U形或者Y形切口,主要也是為了便於植入體骨床的研磨。如未來的人工耳蝸植入體不再需要研磨植入體骨床,那麼第二層皮瓣即可採用與第一層皮瓣略錯開向走形,降低對肌纖維組的C形或直線切口――顯而易見,C形或直線切口可以更多地沿著顳肌纖維的方向走形,可以降低對肌肉和血管的損傷。
  3、適當的乳突開放範圍:充分的乳突開放利於術野暴露和器械操作,但過多的骨質研磨本質上也是醫療創傷。因此乳突開放的範圍應以能夠方便地進行面隱窩開放和操作為宜,術中應避免不必要的乳突骨質的研磨。
  如上所述,在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降低和避免微觀創傷,著眼於原有感覺功能(聽力)保存的技術已在臨床得到普遍認可和應用,但降低宏觀創傷的技術和理念,還有待在更大範圍內得到認同。同時,臨床技術的進步,有賴於醫療理念的更新和外科器械的改進――在不久的將來,小切口技術在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中,應該可以具備更大的操作可行性。

人工耳蝸手術中的微創技術相關文章
歷史國際上人工耳蝸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法、美兩國。近10多年來隨著現代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耳蝸進展很快,已從早期只能幫助病人唇讀的單通道裝置發展到能使多數病人打電話的現代多通道裝置。許多聾啞兒童植入者經過數年的聽覺言語康復訓練,進入正常學校學習。人工耳蝸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階段,歐美等國的醫學會已將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和全聾的常規方法。進展我國於1980年由北京協和醫院研製成功單通
發布於 2022-10-18 07:59
0評論
有關人工耳蝸手術的溫馨提示親愛的患者朋友,歡迎您來到醫院耳鼻喉科病房,為幫助您瞭解人工耳蝸手術的相關事宜,下面列出注意事項供您參考:一、術前1入院後第一天會有主管醫生、主管護士來詢問病史並寫病例,可以諮詢一些相關問題;2第二天晨起不進食水,護士會來抽血,抽完血後可以吃飯、喝水,等待醫生安排的胸片、心電圖檢查,下午主管醫生會術前談話並請家屬手術同意書簽字,護士會安排理髮;二、手術日1手術當天要禁食
發布於 2022-10-18 07:04
0評論
國產人工耳蝸產品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檢驗機構檢驗合格,正在進行臨床驗證工作,目前我們已給數十例極重度耳聾患者植入了國產人工耳蝸,所有患者開機後能夠聽到聲音,大部分患者獲得了很好的聽覺言語功能。國產人工耳蝸最大的優點是根據漢語特徵設計的,能以最合適的信息處理達到最大的言語理解度,可按照耳聾患者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合適的語音處理程序,方便地對應各電極頻譜聽閾和舒適閾,達到語音再現和噪聲抑制的效果,
發布於 2023-02-05 00:47
0評論
人工耳蝸植入是指患有重度或極重度耳聾的人,通過利用一個內耳的替代裝置--人工耳蝸,使其聽力接近正常,並經過訓練,達到言語交流目的的矯治方法。這是一種已獲得國際認可的醫學界的高新科學技術。那麼,究竟甚麼是人工耳蝸呢?人工耳蝸是一種替代人耳功能的電子裝置,它可以幫助患有重度、極重度耳聾的成人和兒童恢復或提供聽的感覺。人工耳蝸是由體內部分和體外部分組成,體內部分由植入電極和接收/刺激器組成,體外部分由
發布於 2022-10-24 12:29
0評論
一、聽力障礙是影響公眾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約有25億人患有重度以上聽力損失,其中2/3在發展中國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聽力障礙殘疾人有2057萬,其中900多萬是老年人。可以說,老年聾人是我國最大的聽力障礙群體。二、甚麼是老年性聾老年性聾是指因聽覺系統老化而引起的耳聾。其發病機制比較複雜,不僅包含聽覺系統衰老的生理和病理過程,還受到生活過程中環境及
發布於 2022-10-18 07:39
0評論
一、人工耳蝸的植入年齡:1、語前聾最好不超過7歲,因為7歲以後人的聽覺和言語中樞就基本停止發育了,再植入耳蝸效果就比較差,好多隻能是聽見聲音,但不會有語言的體驗!2、幼兒人工耳蝸植入,有報道最小8月的,太小的話孩子顱骨發育太小可能影響手術,加之人工耳蝸植入是全身麻醉下完成,麻醉插管有一定困難!3、老年耳聾患者也可以進行耳蝸植入,前提條件是全身情況尤其是心腦血管和肺功能等能耐受全身麻醉及手術。二、
發布於 2022-12-23 01:15
0評論
圍手術期:也稱手術全期(術前、術中及術後),指從迎接病人進入外科病房到病人術後痊癒出院這段時期。根據時間的不同分為:手術前期、手術中期和手術後期。下面分別敘述術前及術後注意事項。一、術前:1、進行聽力學和顳骨影像學檢查;2、常規行心、肝、腎、肺功能及出凝血功能檢查;3、術前1天於術側耳後6cm處備皮,剪去患兒指甲並做好清潔處理。臨床上在術前還對患兒及家長進行以下溝通:由於患兒為語前聾,有語言交流
發布於 2022-10-24 12:34
0評論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人工耳蝸是目前運用最成功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耳聾的患者尤其是小孩,因無法接受聲音信號,還會失去聽覺語言功能。因此,對於這些患者來說,治療的最終目的是重建聽覺及言語功能,使其能融入主流社會。在日本,最早
發布於 2023-01-30 08:17
0評論
人工耳蝸是一種可以幫助聽力障礙人士恢復聽力和言語交流能力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人工耳蝸植入是醫學和康復領域中的一項新技術且隨著科技發展不斷更新,因此在適應證選擇、術前評估、手術、術後調機和聽覺言語康復等方面都需要一份可供參考的指南。人工耳蝸植入涉及到醫學、聽力學、生物醫學工程學、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諸多領域,需要醫師、聽力學家、言語病理學家、言語治療師、康復教師、工程技術人員及家長等共同組成人
發布於 2023-02-05 00:27
0評論
人工耳蝸植入術已為無數家庭送來了福音,但患者的康復之路才剛剛開始。甚麼是人工耳蝸?人工耳蝸是替代已損傷的耳蝸毛細胞,通過電流,聽覺神經重新獲得聲音信號的一種電子裝置。為甚麼聾兒人工耳蝸植入術後要進行聽力、言語康復訓練?植入人工耳蝸後並不意味著就可以能聽會說。由於語前聾的患兒缺乏有聲環境和言語的刺激,在人工耳蝸植入開機後,患兒的聽力年齡只有0歲,僅僅能察覺聲音,這時聽覺言語系統才剛剛建立。因此,人
發布於 2023-02-17 12: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