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位房”,往往是因業主在買房後能獲得相關學校“學位”而得名。一般來說,項目有“學位”名額是因為其引進了學校,或與某些“名校”有聯建、合作方面的關係。這種情況下,業主子女入讀指定的學校無須跟別的孩子一起參加入學考試、電腦派位等程序。但要留意,有的“學位房”由於名額有限,並不能保證100%的直讀率;還有一些樓盤,其實只是在“名校”招生範圍內,卻將自己包裝成“學位房”。
“學區房”是政府根據生源情況來劃分的,按最新政策規定,如若業主戶口已遷入“學區房”,那麼其子女可以按規定入讀在戶口所在地分配的學校,即“免試就近註冊登記入學”。但“學區”存在變數,有可能某片區去年還是坐擁某幾所學校,今年便換了另一撥,原來的“學位”也就失效了。此外,身處“學區”,要就讀指定的學校還是得參加入學考試,並通過電腦進行派位。
開發商“預測”學區房?
很多人可能認為每年學區劃分範圍變化不大。比如購房者看好某項目周邊完善的教育配套,但是按照當年學區劃分,其不屬於學區房,而且項目是期房,要等一到兩年後才可交房,這時置業顧問會做出“預測”:等到一年或兩年交房後,距離項目僅一公里的某重點中學極有可能被划進學區。但是,學區是否變動,會如何變動都不是開發商所能預測的,如果區域內當年入學的學生數量超過區域內教育資源承受範圍,學區就會進行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