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治療:
一、急性治療
根據《鄧家棟臨床血液學》(鄧家棟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和《美國血液學會關於ITP的指南》(Blood,1996,88(1):3-40),《臨床診療指南-血液病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
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日為14天內。
治療開始於診斷第1天。
治療選擇:
1.糖皮質激素作為首選治療:注意觀察皮質激素的副作用並對症處理;防治臟器功能損傷,包括抑酸、補鈣等。
(1)常規劑量(潑尼松1mg·Kg-1·d-1)。
(2)短療程大劑量給藥(甲基潑尼松龍1.0g·d-1×3d,或地塞米松40mg·d-1×4d)。
2.急症治療:適用於嚴重、廣泛出血;可疑或明確顱內出血;需要緊急手術或分娩者。
(1)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0.4g·Kg-1·d-1×5d或1.0g·Kg-1·d-1×2d。
(2)輸注血小板。
二、慢症治療:
由於成人ITP多為慢性過程,有些患者即使血小板計數很低時出血表現也不明顯,而且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也只有70%的患者取得完全緩解,且停藥後常又復發。所以,慢性ITP治療的目標不是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而是防止嚴重出血,提升血小板到安全水平。對於有活動性出血、手術、分娩等。給予治療。
血小板計數的安全值分別為:口腔科檢查,血小板數10×10^9/L以上;拔牙,30 ×10^9/L以上;小手術,50 ×10^9/L以上;大手術,80×10^9/L以上;正常陰道分娩50×10^9/L以上;剖宮產80×10^9/L以上。
l.糖皮質激素
2.脾切除
脾臟可產生高濃度的抗體,含有大量的巨噬細胞,並能阻留體內約1/3以上的血小板,是血小板破壞的主要器官。脾切除能減少抗體產生及血小板破壞,達到治療目的。
3.丙種球蛋白
丙種球蛋白治療ITP的可能機制是封閉巨噬細胞表面的Fc受體,減緩抗體包被的血小板的清除,同時中和抗血小板自身抗體。
4.抗Rh球蛋白
抗RhD是針對紅細胞膜上RhD抗原的抗體,輸注後可以結合Rh陽性的紅細胞並使後者在脾臟內破壞
5.達那唑
通過免疫調節機制,減少巨噬細胞上的FC受體,並可調節Th/Ts比例,0.1~0.2g/次,2~4次/天,口服,用藥1~3個月後減到50~200mg/d,至少6個月。起效時間為2~6周。緩解率10%~60%。若與激素合用,可減少激素用量。其不良反應為肝臟毒及男性化。年輕女性不用,孕婦禁用,用於老年患者較好。
6.免疫抑制劑
通過抑制抗體產生髮揮作用。對以下患者可能有效:必須大劑量潑尼松才能維持血小板在安全水平;脾切除有禁忌或脾切後療效不滿意者。最多可使25%的難治性ITP患者獲得緩解。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必須維持中性粒細胞數大於l.0 x 10^9/L。血小板數大於30 ×10^9/L。用於慢性ITP治療的免疫抑制劑有長春新鹼、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等。
長春新鹼:可影響單核-巨噬細胞功能,誘導巨核細胞成熟和釋放血小板。每次l.5~2.0mg,每週1~2次,靜脈滴注6小時,療程3~6周。主要不良反應為周圍神經炎。
硫唑嘌呤:1.5~3.5mg/(kg·d),一般用約4周以上才顯療散。該藥較為安全,可長期用維持量,緩解率45%,其副作用為骨髓抑制、致癌、肝損害及胎兒致畸,孕婦禁用。
環磷酰胺:2—3mg/(kg·d),口服,或0.4一0.6g靜注,每3~4周1次,有效率70%。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致癌及不孕。
7.美羅華
對於糖皮質激素和切脾治療失敗的患者可以使用。
三、重症ITP及外科急診的治療
血小板過低(小於10×10^9/L)又遇以下情況時,應急診治療:①有危及生命的內臟出血,尤其顱內出血;②外科急診手術;③臨產孕婦。
治療方法:①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如甲潑尼龍lg/d,連用3—5天;②靜注丙種球蛋白,1g/(kg·d),連用2天,或0.4g/(kg·d),連用5天;③靜脈丙種球蛋白聯合大劑量糖皮質激素;④血小板輸注,輸注前使用丙種球蛋白可提高療效,因後者可減少血小板破壞。
四、難治性ITP的治療
難治性ITP指糖皮質激素、IVIg、抗-Rh(D)免疫球蛋白治療和脾切除無效(包括不適合或不願意脾切除的患者)或需較高劑量的潑尼松才能維持安全的血小板水平的患者,約佔ITP患者的10%~30%。
五、ITP合併妊娠
ITP合併妊娠者一般不必終止妊娠,只有當嚴重血小板減少未獲緩解者,在妊娠初期(12周以前)就需要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者,可考慮終止妊娠。妊娠期間治療原則與單純ITP患者相同,用藥時儘可能減少對胎兒的不利影響。
出院標準:
不輸血小板情況下,血小板>20×10^9/L並且持續3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