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地區發現的支腳最早發現於芝罘區白石村遺址的一期文化,而白石文化一期也被認為是煙臺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年代大約在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左右。另外,考古人員在萊陽市泉水頭遺址、龍口市唐家遺址等地挖掘時也發現了支腳,與白石村一期年代相當或略晚。
石支腳目前發現數量較少,棲霞古鎮都遺址發現的一件石支腳形似四稜臺,高約15釐米。它一側坡度較大,一側略直,是黃色的砂岩利用石塊天然形狀磨製而成,頂部因使用磨成斜坡形狀。考古人員認為石支腳的使用在當時應該很廣泛,但很可能是利用天然石塊的情形較多,而考古發掘時,對於未經加工的石塊,除非有特殊的遺蹟或使用痕跡,往往是不會加以注意的,這可能就是目前我們發現石支腳數量較少的原因。
天然支腳雖然發掘使用簡單,但是卻受到自然形狀的限制,不易調整燒火空間,聰慧的人們開始燒製陶支腳。在王金定看來,陶支腳的發明可以說是支腳本身發展的一次革命,由於粘土具有可塑性,人們能夠很容易按照實際需要做成想要的形狀,主動性大大增強。
在調查和發掘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址中,如白石村遺址的第二期、福山邱家莊遺址、牟平姜格莊遺址、棲霞古鎮都遺址都發現了較多的陶支腳,證明陶支腳當時已經在煙臺廣泛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