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在沒有掌握用火技術之前,人類和許多動物一樣被動地生存著。 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北京猿人開始使用火。因著火焰的灼人氣勢,人類開始能夠抵抗自然界的諸多侵害,一步步邁向食物鏈的頂端。
支腳,就是在燒火時支在釜、鍋等炊器下面的支撐物,目的就是為了在炊器下面形成一定的空間以便於火焰燃燒。雖然支腳高度在10釐米左右體形不大,多取材於石頭、粘土製作簡單,但是它卻在歷史上綿延存在了千年之久。作為與火配合使用的器物,支腳從來都不是主角,然而它卻支撐起了人類生命的火焰,點燃了歷史文明的火花。 支撐燒火的支腳
大約一萬五千年前,先人們已經能夠將採集到的穀物用水煮熟。起初,人們用編制的籃子盛水,為防止漏水開始在籃子外圍糊上泥巴,使用久了遂將泥巴燒成堅硬的陶殼,於是就發明了陶器,而且多為底部呈圓形的圜底器。
圜底器適於用作炊器,它受火均勻,製作工藝也簡單,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底部不穩固,放置時底部需要支撐。在使用的時候,圜底器要麼用物體支撐,要麼直接放在圓形灶口上。考古人員在實際發掘過程中,能確定為灶的遺蹟並不多,倒是發現了許多用來支撐圜底器的支腳。
支腳在發現之初,考古學者並不能明確它的用途,只是粗略地判定它是一種生產或生活工具。考古學者有猜測為石錘的,有認為是扳手的,有覺得是陶拍的,甚至有人覺得支腳是陶器的一部分。支腳的命名也五花八門,有角形器、墜形器、長帽形器、豬嘴形器等。直到考古人員們發現了一側有煙燻和粉紅色等長久燒過痕跡的支腳,結合土著居民中仍在使用的支腳,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器物是用來支撐燒火的支腳。
支腳雖然形體不太引人注目,且製作方法簡單原始,但是在那個蠻荒的遠古時代,它卻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器件,並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演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