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支腳中,圓錐形支腳數量最多,僅在白石村遺址中就發現26件,另外在龍口市唐家遺址也有發現。圓錐形支腳可以分為空心和實心兩種,底面成圓形,尖頂,體形頗似圓錐,有的器身上有相對的兩個圓窩,其高度一般在8至11釐米。
彎角形支腳數量也比較多,其形狀好似動物的角,也可以分為空心和實心兩種,白石一期遺址、福山邱家莊遺址和牟平姜格莊遺址都曾有過發現。白石村遺址發現的彎角形支腳為夾粗砂紅陶燒製而成,實心,體態略方,殘高約12釐米。牟平姜格莊遺址發現的彎角形支腳外側還帶有一圓形捉手,其作用顯然是為了提放方便。這一類支腳體形比較高大,一般高9至13釐米。
據介紹,方錐形和斜錐形支腳的數量也不少,僅在白石村遺址的第二期文化中就發現12件。方錐形支腳器身中部多橫穿一孔,斷面呈正方形,均為實心,有的通體刻有裝飾的劃紋。斜錐形支腳也都為實心,背部有柱狀把手,底面有葉脈印痕,應是燒製過程中形成。
王金定解釋說,"無論是穿孔還是附著把手,目的都是為了使支腳提取方便。穿孔的支腳,攜帶時可以用繩索穿起來,剛使用完就可以用棍子挑著進行移動。"
圓臺形支腳發現於煙臺白石村遺址、萊陽泉水頭遺址,有空心、實心和束腰、鼓腰之分,體形較矮,高度一般在6至10釐米,有的周身有圓窩。圓柱形支腳也較為常見,圓柱狀,腰部略略凹下,高在5至7釐米。
福山邱家莊遺址發現的支腳絕大部分為豎直的塔形,中間穿孔,頗似燈塔。其次為歪頭的角形,此外還有少量饅頭形和圓柱形。豬嘴形支腳分佈較為廣泛,白石村遺址、河口遺址中都可見到,形狀似豬嘴,頂部斜平,有的身上飾有數道裝飾性的堆加紋路。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發現有羊角錐形、人字形等頂部或底座分叉的支腳,其作用都是為了增加支撐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