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柚,又叫西柚。約於1750年首先在拉丁美洲巴巴多斯群島的加勒比海島上被發現,1823年被引種到美國佛羅里達州作為商業栽培。後來,經植物學家James Macfadyen研究,鑑定其為芸香科柑橘屬植物的一個新種,並於1830年正式發表於《虎克植物學雜集》(Hook Botanical Miscellanea)第一期,拉丁文學名被命名為 Citrus paradisi Macf。約1940年前後,葡萄柚被引入我國試種,至今並未推廣,仍只有浙江、廣東、四川等省有少量零星種植。
從植物分類學上比較,葡萄柚與我國原產的柚十分相似。兩種同屬柑橘屬(Citrus),只是柚的嫩枝、葉背面、花梗、萼片及子房均生有毛,種子具單胚,果實之間距離明顯,不成串;而葡萄柚全株各部位皆無毛,種子具多胚,果實比柚小皮較薄,常多果成串,狀似葡萄,故其中英文名皆稱葡萄柚(grape fruit)。從植物化學上分析,葡萄柚的化學成分很多是屬於柚類原有的。其花和果皮所含化學成分與柚幾無差別,花主含鄰氨基苯甲酸甲酯、橙花醇和癸醇等。果皮主含檸檬烯(約佔90%),其餘為檸檬醛、香茅醇和辛醇等,又含黃酮類化合物柚苷。從細胞染色體數量上對照,葡萄柚的染色體數X=9,2n=18、27、36,即有二倍體、三倍體和四倍體的品種。而柚的染色體數X=9,2n=18、36,即只有二倍體和四倍體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