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12-18 18:09

  史料記載

  1.《雷公炮炙論》。

  ⒉《吳普本草》:礬石,生河西或隴西,或武都石門。採無時。

  ⒊陶弘景:今出益州北部西川,從河西來,色青白,生者名馬齒礬,已煉成絕白,蜀人又以當硝石,名白礬。其黃黑者名雞屎礬,不入藥。俗中合藥,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療齒痛,多即壞齒,是傷骨之證,而云堅骨齒,誠為疑也。

  ⒋《唐本草》:礬石有五種,青礬、白礬、黃礬、黑礬、絳礬。然白礬多入藥用,青、黑二礬療疳及諸瘡,黃礬亦療瘡生肉,兼染皮用之,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⒌《本草圖經》:今白礬(生)晉州、慈州無為軍。又有礬精、礬蝴蝶,皆煉白礬時,候其極沸,盤心有濺益者如物飛出,以鐵匕接之,作蟲形者,礬蝴蝶也。但成塊光瑩如水晶者,礬精也。此二種入藥,力緊於常礬也。又有一種柳絮礬,亦出礬處有之,煎煉而成,輕虛如綿絮,故以名之。今醫家用治痰壅及心肺煩熱,甚佳。劉禹錫《傳信方》治氣痢巴石丸,取白礬一大斤,以炭火淨地燒令汁盡,則其色如雪,謂之巴石。或雲白礬中青黑者名巴石。

明礬的史料記載相關文章
史書有記載 《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描述了守歲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發布於 2023-07-25 02:37
0評論
主治:治癲癇,喉痺,痰涎壅甚,肝炎,黃疸,黃腫,胃、十二指腸潰瘍,子宮脫垂,白帶,瀉痢,衄血,口舌生瘡,瘡痔疥癬,水、火、蟲傷。 明礬又名白礬,是明礬石的提煉品。明礬性寒味酸澀,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中醫認為明礬具有解毒殺蟲,燥溼止癢,止血止瀉,清熱消痰的功效。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明礬還具有抗菌,抗陰道滴蟲等作用。一些中醫用明礬來治療高脂血症、十二指腸潰瘍、肺結核咯血等疾病。 此外,明礬還是傳統的食
發布於 2023-12-18 18:02
0評論
十二水合硫酸鋁鉀(Alum),又稱:明礬、白礬、鉀礬、鉀鋁礬、鉀明礬 ,是含有結晶水的硫酸鉀和硫酸鋁的複鹽.無色立方晶體,外表常呈八面體,或與立方體、菱形十二面體形成聚形,有時以{111}面附於容器壁上而形似六方板狀,屬於α型明礬類複鹽, 有玻璃光澤.密度1.757g/cm3,熔點92.5℃.64.5℃時失去9個分子結晶水,200℃時失去12個分子結晶水,溶於水,不溶於乙醇. 明礬性味酸澀,寒
發布於 2023-12-18 18:16
0評論
本品原名"蘇",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中品。歷代主要本草著作中多 紫蘇梗有收載,所述內容基本一致。蘇頌《圖經本草》載:“蘇、紫蘇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葉下紫色而氣甚。夏採莖葉,秋採實”。《本草綱目》載:"紫蘇、白蘇皆以二、三月下種,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莖方,其葉團而有尖,四圍有巨齒,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蘇,乃荏也。紫蘇嫩時採葉。和蔬茹
發布於 2023-06-11 09:54
0評論
西醫作用 1、抗菌作用 明礬對多種革蘭陰性、陽性球菌和桿菌都有抑制作用;對常見化膿菌有較強抑菌作用。 2、收斂、固脫作用 實驗證明:明礬水具有很強的收斂作用.明礬內服刺激性很大,故多外用,可止汗;也可治療白帶過多及潰瘍(濃度為1%~5%)。 3.抗陰道滴蟲的作用 10%明礬液在試管內(培養液與藥液之比為1:1)有明顯的抗陰道滴蟲作用。 4、其他作用 明礬與蛋白質相遇,使成難溶性的化合物而沉澱
發布於 2023-12-18 18:22
0評論
科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泥沙膠體粒子帶的是負電荷,由於每一個泥沙膠粒帶的電荷都是一樣的。當兩個膠粒彼此靠近時,靜電斥力總是使它們分開,它們沒有機會結成較大的粒子沉澱下來。 明礬是由硫酸鉀和硫酸鋁混合組成的複鹽。明礬一碰到水,就會發生化學變化。在這場化學變化中,硫酸鉀只是個配角,主角是硫酸鋁。硫酸鋁和水起化學變化後生成白色絮狀的沉澱——氫氧化鋁。這種氫氧化鋁,也是一種膠體粒子。也帶有電荷。所不同的是
發布於 2023-12-18 18:29
0評論
明礬作為淨水劑: 明礬溶於水後電離產生了Al3+,Al3+與水電離產生的OHˉ結合生成了氫氧化鋁,氫氧化鋁膠體粒子帶有正電荷,與帶負電的泥沙膠粒相遇,彼此電荷被中和。失去了電荷的膠粒,很快就會聚結在一起,粒子越結越大,終於沉入水底。這樣,水就變得清澈乾淨了。 明礬作為滅火劑: 泡沫滅火器內盛有約1mol/L的明礬溶液和約1mol/L的NaHCO3(小蘇打)溶液(還有起泡劑),兩種溶液的體積比約為
發布於 2024-03-24 00:16
0評論
古代文獻中有稱馬肉有毒,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記載:“食馬肉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隨息居飲食譜》亦云:“馬肉辛苦冷,有毒,食杏仁或蘆根汁解之。其肝,食之殺人。” 《日華子本草》:馬肉只堪煮食。餘食難消,漬以清水,搦洗血盡,乃煮,不然則毒不出,患疔腫。 唐·孟詵:同姜食,生氣嗽,同豬肉食,成霍亂。《千金食治》:下利者,食馬肉必加劇。 《食療本草》:患瘡人切不得食,加增難瘥。《日華
發布於 2023-05-17 09:18
0評論
明礬有毒嗎,當明礬作為食品添加劑,被人食用後,基本不能排出體外,它將永遠沉積在人體內。其毒副作用主要表現為明礬可以殺死腦細胞,使人提前出現腦萎縮、痴呆等症狀,影響人們的智力,對生命影響不大。 雖然中國早在30多年前就曾禁止過鋁製餐具的使用及明礬作為食品添加劑,但最近幾年,人們在這方面的意識越來越淡薄,導致明礬的使用率有所上升。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曾將明礬列為有害食品添加劑。 明礬有毒嗎,明礬是
發布於 2024-03-24 00:30
0評論
中國現有的貝葉棕原產印度、斯里蘭卡等亞洲熱帶國家,是隨著佛教(小乘佛教)的傳播而被引入的,己有700多年的歷史,僅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零星栽植於緬寺(佛寺)旁邊和植物園內。 貝葉棕的引入首先是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的植物而栽培。其樹形美觀,是很好的綠化觀賞植物。其葉片可代紙作書寫材料,在印度和中國雲南(傣族)有用貝葉刻寫佛經的,俗稱“貝葉經”;從花絮割取汁液,含有糖份可制綜櫚酒或醋或熬製成糖;幼嫩種仁可
發布於 2024-01-07 13:21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