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12-19 04:51

  人體四種瘧疾在臨床表現,病程經過,對藥物反應等方面有許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診斷上應明確患者的瘧疾種類。

  1.臨床診斷要點

  ①多數病例在發熱前有時間長短不一的寒戰或畏寒。

  ②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上升,持續數小時,然後很快下降,繼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測量體溫1次,分析體溫曲線,則可發現夜間的體溫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溫以下。

  ③發作有定時性,發熱期與無熱期交疊出現,且有一定的規律性。

  ④病人在發作間歇期除疲勞,無力和略感不適外,一般感覺良好。

  ⑤發病多見於中午前後和下午,夜間開始發作者較少。

  ⑥臨床症狀一次比一次嚴重,經多次發作後,又漸次減輕,有“自愈”的趨勢。

  ⑦有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其程度與發作次數相符。

  ⑧脾大,其程度與病程相關,部分病例同時見肝大。

  嬰幼兒,惡性瘧以及新感染病例發作的起初一,二次,臨床症狀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帶有大量原蟲,臨床症狀卻不明顯或完全沒有,尤須參照體檢和實驗室檢查方能確定診斷。

  2.實驗室診斷

  (1)血中病原體檢查:人體四種瘧原蟲只有惡性瘧一種在周圍血內僅見環狀體和配子體,且在發作期檢出機會較多,發作間歇期多數原蟲進入內臟毛細血 管,如當時配子體尚未出現,則血檢可能暫呈陰性,因此惡性瘧在發作期間查血最為適宜;其餘三種瘧疾的血檢不受時間限制,無論在發作期及間歇期均可見到原 蟲,臨床上酷似瘧疾,血檢原蟲陰性者,應堅持一天查血2次,連續幾天,細緻地按規定檢查厚血膜,其功率高於薄血膜很多倍,凡是瘧疾,最終定能在周圍血中查 到瘧原蟲,從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塗片,染色,鏡檢,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確診瘧疾方法,如發現紅內期瘧原蟲即可確診。

  鑑於鏡檢法的準確性受到血中原蟲密度,製片和染色技術,服藥後原蟲變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鏡檢經驗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對傳統的血檢法有了一些改進,其 一為Becton Dickinson公司QBC法(quantitative buffy coat),用含有抗凝劑和吖啶橙的毛細管,取病人60µl血,加一個浮器,離心後,瘧原蟲濃集在紅細胞上層和白細胞下層,由於管中央有浮器存在,把上述 兩層細胞和瘧原蟲推向管壁,可以直接在熒光顯微鏡下檢查發熒光的瘧原蟲,此法有濃縮作用,可提高敏感度,不需要染色,節省了時間,其二是 0.5%~1.0%皂素溶液代替普通水溶血,然後以吉氏液染色後鏡檢,優點是以皂素處理過的厚血膜底板清晰,無紅細胞殘骸和血小板干擾,有助於瘧原蟲檢 出。

  (2)免疫學檢測:

  ①檢測瘧原蟲抗原;可查出原蟲血癥者,故對臨床診斷為現症病人以及從人群中查傳染源,考核療效均可使用,主要方法有瓊脂糖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直接熒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

  ②檢測瘧原蟲抗體: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追溯傳染源;藉助測定流行區人群抗體水平的高低,來推斷瘧疾的流行趨勢;過篩供血者以預防瘧疾輸血感染,以 及考核抗瘧措施的效果等,此外對多次發作又未查明原因者,檢測瘧疾抗體有助於診斷,檢測抗體的方法較常用的有間接熒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 附試驗等。

  (3)核酸探針檢測:目前國內外已有幾種不同的核酸探針用於瘧原蟲的檢測,由於其獨特的高特異性,敏感性可高於鏡檢,認為核酸探針技術非常有希望替 代常規的顯微鏡檢查,且可在短時間內批理處理大量樣本,已被認為可以定量及估算瘧原蟲血癥水平,是瘧疾流行病學調查及評價抗瘧措施效果很有潛力的診斷工 具,目前大量生產核酸探針和大規模現場使用尚存在一些技術問題須解決。

  (4)PCR檢測:目前公認,在各種瘧疾檢測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最高的,為進一步提高PCR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及便於在實 際工作中推廣,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巢式PCR(nested 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夠直接檢測抗凝血樣中的瘧原蟲外,PCR檢測濾紙幹血滴上的瘧原蟲技術也已成熟,從而便於以PCR技術監 測邊遠地區的瘧疾,由於它對實驗技術和條件的要求較高,從而限制了其在現場的應用,就目前多數瘧區的條件,現場採血後,尚要回到具有較好條件的實驗室做進 一步的分析處理。

  (5)Dipstick方法: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應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惡性瘧原蟲能夠合成,分泌一種穩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組 蛋白Ⅱ(histidine rich proteinⅡ,HRPⅡ),以其製備的單克隆抗體滴於免疫層析條上,經過吸附,洗滌與顯色,檢測血中富組蛋白Ⅱ的存在,據國外比較Dip-stick 及其他幾種方法的報道,Dipstick方法診斷瘧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異性(81.1%~99.5%)均較高;且具有操作簡便,快 速穩定,易學的特點,適用於鏡檢或實驗室技術質量難以保證,及待確定瘧疾的流行範圍,瘧疾呈低度傳播,需避免藥物濫用以減少抗性發展的地區,必須指出的 是,應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侷限性,用此法難以檢出尚處於潛伏期或血中僅含有成熟配子體的惡性瘧原蟲。

  鑑別診斷

  臨床表現典型的瘧疾,診斷不難,對於佔1/3以上的所謂非典型病例,須與以發熱,脾大和肝大為特點的其他疾病相鑑別,以免貽誤治療,擴散瘧疾,或忽視了與瘧疾並存的其他疾病。

  1.急性血吸蟲病 有血吸蟲病流行區的疫水接觸史和尾蚴皮炎史,常見腹瀉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統症狀和乾咳等,與瘧疾不同的是肝大者佔的90%以上,以左葉較顯著,白細胞數增加,嗜酸粒細胞增多,尾蚴膜反應,環卵沉澱試驗或大便孵化陽性。

  2.絲蟲病 多數有既往發作史,白細胞和嗜酸粒細胞增多,無貧血和脾大,血微比蚴多為陽性。

  3.黑熱病 有黑熱病流行區居住史,發熱一般不規則,後期可發展為全血細胞減少,有鼻出血或齒齦出血等症,肝脾大,骨髓穿刺可查到利杜體。

  4.阿米巴肝膿腫 肝臟明顯腫大和疼痛,無脾大,熱型不規則,白細胞顯著增多,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超聲波及X線檢查可發現膿腫。

  5.傷寒 發熱呈稽留熱,有玫瑰疹,腹脹等胃腸道症狀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狀等,血,骨髓,大便等細菌培養和傷寒血清凝集反應陽性。

  6.敗血症 體溫不規則,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多,一般可發現感染原因,血或骨髓細菌培養陽性。

  7.布氏桿菌病 發熱呈週期性,一般症狀不重,以後可見一系列神經症狀,可進行皮內和血清學試驗。

  8.鉤端螺旋體病 體溫多呈持續熱或弛張熱,有上眼結膜充血,腓腸肌痛,淋巴結腫痛,皮膚黏膜出血,肝功能損害和肺部症狀等,可進行血清免疫學試驗和檢查鉤端螺旋體確診,青黴素有效。

  9.急性腎盂腎炎 發熱不規則,有腰痠,尿頻,尿急及尿痛等,尿檢查見紅,白細胞及蛋白,細菌培養陽性。

  10.腦型瘧疾 本病發生易與流行性乙型腦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相混淆,通常要仔細反覆查找瘧原蟲,毒痢還應做糞常規,培養,一時弄不清可先用抗瘧藥治療以等待結果。

  11.其它如粟粒性結核,膽道感染引起的長熱程發熱也要注意鑑別。

瘧疾的診斷相關文章
【概說】 瘧疾,是指寒戰,高熱,汗出並週期性發作為特徵的一種傳染病。多發於夏秋之間,其它季節也是可散在發病,主要是由於感受瘧邪及癉毒疫癘之氣所致,有一日一發稱日瘧,二日一發為間日瘧,三日一發為三日瘧之不同,如久瘧不愈,在脅下形成積塊,稱為瘧母。 【病因病機】 (一)感受瘧邪及風寒、暑溼之氣,邪毒侵入人體,伏於半表半里,出入營衛之間,邪入則與陰爭而寒;出則與陽爭則熱,邪正交爭而發瘧疾;如邪正相離,
發布於 2025-01-29 03:59
0評論
瘧疾(Malaria)經按蚊叮咬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本病主要表現為週期性規律發作,全身發冷、發熱、多汗,長期多次發作後,可引起貧血和脾腫大。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於夏秋季發病較多。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並且容易流行。瘧疾對患者的身體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需早發現早治療。患者在治療期間還需注重日常飲食,以免飲食不當加重病情。 瘧疾宜食食物: 患者的食物宜選清淡爽口
發布於 2025-01-29 03:45
0評論
1、蟲媒隔離:滅蚊。 2、休息: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 3、飲食:發熱期以易消化、清淡飲食為主。 4、病情觀察:注意觀察病人精神、神志、尿量、尿色及嘔吐物和大便的顏色(在出現消化道出血時,會呈現咖啡樣嘔吐物及黑便)。 5、對症護理: (1)典型發作寒戰期應注意保暖;發熱期給予降溫;大汗期後給予溫水擦浴,及時更換衣服、床單。同時應保證足夠的液體入量。 (2)兇險發作出現驚厥、昏迷時,應注意保持呼吸
發布於 2025-01-29 04:06
0評論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寄生蟲病,於夏秋季發病較多。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病,並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瘧疾多呈週期性發作,表現為間歇性寒熱發作。一般在發作時先有明顯的寒戰,全身發抖,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寒戰持續約10分鐘至2小時,接著體溫迅速上升,常達40℃或更高,面色潮紅,皮膚乾熱,煩躁不安,高熱持續約2~6小時後,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後體溫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經過一段間歇期後,又開始重複
發布於 2023-12-19 04:38
0評論
(一)治療用藥建議: 早期的診斷及正確的治療,是決定瘧疾預後最重要關鍵,由於臺灣根除瘧疾已經四十年,近年來境外移入的病例每年約只有30例,臨床醫師若經驗不足,常常不能在第一時間診斷出來;另外因為瘧疾病況變化迅速,重症瘧疾(severe/complicatedmalaria)開始常以非特異性症狀來表現,如果不能及早發現給予適當的治療,常會導致各器官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另外治療上最棘手的問題是抗藥
發布於 2023-12-19 04:58
0評論
1.非瘧疾流行區域的人群對抗瘧疾的抵抗力較為薄弱,在進入瘧疾流行區域內便很容易感染瘧疾。目前比較流行瘧疾傳染病的地區分別有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若是出行到這些地方工作、學習或是旅遊的人群要注意,小心感染瘧疾。 2.瘧疾的流行和當地的氣候有關,在氣溫比較溫暖,且雨水量較大的地方,空氣比較潮溼,適合蚊蟲生長,大量繁殖幼蟲,導致瘧原蟲也增多,容易引發瘧疾流行。 3.懷孕期間謹防患上瘧疾,若胎盤受損
發布於 2024-12-04 11:55
0評論
瘧疾是經按蚊叮咬或輸入帶瘧原蟲者的血液而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寄生於人體的瘧原蟲共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病原:瘧疾的病原體是人類瘧原蟲,不是所有瘧原蟲都可以感染人類。可以感染人類的瘧原蟲有4種:間日瘧原蟲、卵形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引起的臨床症狀更嚴重,可以導致多個器官受損,例如腦性瘧疾,惡性瘧病死率高,其它型很少有病死的。傳染源:
發布於 2022-12-08 10:27
0評論
1.發冷期驟感畏寒,先為四肢末端發涼,迅覺背部、全身發冷。皮膚起雞皮疙瘩,口唇,指甲發紺,顏面蒼白,全身肌肉關節痠痛。進而全身發抖,牙齒打顫,有的人蓋幾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續約10分鐘,乃至一小時許,寒戰自然停止,體溫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2.發熱期冷感消失以後,面色轉紅,紫紺消失,體溫迅速上升,通常發冷越顯著,則體溫就愈高,可達40℃以上。高熱患者痛苦難忍。有的輾轉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譫妄
發布於 2024-07-08 10:28
0評論
一、生地黃粥 [原料]生地黃50ml,(或乾地黃60g),粳米50g。生薑2片。 [製法]先將粳米淘淨加水煮成粥,成粥後加入生地黃汁(可去渣後加I[二地黃煎液)及生薑,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用於瘧疾後期,見熱入營血,高熱心煩,發斑吐衄等。 [服法]每食適量。 二、野雞大棗湯 [原料]野雞1只(約S00g),生薑10g(切片),大棗15g,適量白酒。 [製法]將野雞殺後去毛及內臟,並清洗乾淨,漂
發布於 2023-12-19 05:05
0評論
引起瘧疾有哪些原因一:形態在紅細胞內發現的瘧原蟲是確診瘧疾和蟲種鑑別的重要依據,瘧原蟲在紅細胞內寄生的時期稱為紅內期,這一階段隨著蟲體的自然生長,發育,繁殖時期的不同,其形態變化很大(多形性),一般可分為三個主要的發育期,即滋養體期,還有裂殖體期和配子體期。接下來引起瘧疾有哪些原因是在用到光學顯微鏡觀察瘧原蟲形態時,須將薄血膜塗片用瑞氏或姬氏液染色,染色後的瘧原蟲核變為紫紅色,胞質為藍色,瘧
發布於 2024-12-04 11:34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