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治療的基本作用是栓塞血管,阻斷病變部位的血流。通過相關研究,發現:
1.子宮腺肌症的異位內膜全部位於子宮肌層中。在MRI下顯示異位子宮內膜為高信號,增生的肌纖維外側包裹形成微型子宮結構,顯示血供為子宮動脈的小分支,即子宮腺肌症的異位內膜病變通過子宮動脈供血,為干預提供血管基礎。這就為干預提供瞭解剖學依據。
2.子宮腺肌症的異位內膜起源於子宮內膜的基底層,多處於增殖期,對缺血和缺氧敏感,這為干預提供了病理基礎。
3、在子宮動脈DSA血管造影中,發現造影劑相對集中在子宮腺肌症病變部位,說明該病變部位的血液比正常子宮肌層豐富,這為評估介入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提供了影像學依據。
子宮腺肌症介入治療的機制是通過栓塞子宮供血動脈,使子宮內的病變組織壞死、吸收、萎縮而達到治療目的,這是子宮腺肌症介入治療的基本原理和出發點。
介入治療後子宮動脈的栓塞導致:
1、血流受阻是異位內膜和增生結締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壞死,出現非炎症性水腫,然後逐漸溶解吸收,使病灶縮小甚至消失。
2.病變的縮小使子宮軟化,體積和宮腔面積縮小,有效減少月經量。
3、異位的子宮內膜和包裹的子宮肌層部分壞死,引起子宮收縮,體積縮小,壓迫封閉微小的通道,或通道本身壞死封閉,使正常的子宮內膜基底層不能再進入子宮肌層從而,大大降低了複發率。
4.異位子宮內膜的壞死,使局部雌激素水平下降,雌激素受體數量減少等,阻斷了子宮腺肌症擴散的惡性循環,消除了子宮腺肌症的可能原因,從而防止復發,也改善了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和月經量減少的情況。
5.雖然正常子宮內膜的功能層也有輕度壞死,但在血管再通或建立側支循環後,可以通過基底層的逐漸遷移生長而恢復正常功能,而異位子宮內膜壞死後,由於缺乏基底層的支持,這種壞死是不可逆的,所以當栓塞的血管再通或側支循環建立,缺血缺氧狀態改善後,壞死的病灶不能再生長。這確保了治療後療效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