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Soybean Milk),中國漢族傳統飲品,最早的豆漿為西漢淮南王劉安製作。將大豆用水泡漲後磨碎、過濾、煮沸而成。豆漿營養非常豐富,且易於消化吸收。與西方的牛奶不同,豆漿是非常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食品,廣泛流行於華人地區。
豆漿是中國人民喜愛的一種飲品,又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營養食品,在歐美享有“植物奶”的美譽。豆漿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磷脂,還含有維生素B1.B2和煙酸。此外,豆漿還含有鐵、鈣等礦物質,尤其是其所含的鈣,非常適合於各種人群,包括老人、成年人、青少年、兒童等等。
鮮豆漿四季都可飲用。春秋飲豆漿,滋陰潤燥,調和陰陽;夏飲豆漿,消熱防暑,生津解渴;冬飲豆漿,祛寒暖胃,滋養進補。其實,除了傳統的黃豆漿外,豆漿還有很多花樣,紅棗、枸杞、綠豆、百合等都可以成為豆漿的配料。
油條,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麵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齊民要術》曰:“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到:“東坡於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又《寒具詩》雲:‘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寒具乃捻頭也,出劉禹錫《佳話》。”然而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並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
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天津稱油條為果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果子;東北地區稱大果子;閩南福建等地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乾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