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莓母、旁勃、白艾蒿、蓬蒿、大白蒿、大子蒿、臭蒿子、山艾、大頭蒿、苦蒿。
來源
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原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50~150釐米。莖被白毛,多分枝。單葉耳生;有柄;2~3回羽狀深裂或全裂,終裂片寬線形、線形或近披針形,先端常鈍,上面綠色,毛較少,下面灰綠色,密生白毛;莖上部的葉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近無柄。頭狀花序半球形,徑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圓錐狀花序;總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線形,灰黃綠色;小花皆為管狀,黃色,表面有腺點,全部結實,花托有毛,毛幾與小花等長。瘦果小,狹長倒卵形,具縱紋,黃褐色,長不及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長河邊、草地、荒地。分佈東北、華北及甘肅、陝西等地。
化學成份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
藥用部位
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成份
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
幹植物含生物鹼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芸香甙、異槲皮甙。
功能主治
治風寒溼痺,黃疸,熱痢,疥癩惡瘡。
①《本經》:"主五藏邪氣,風寒溼痺,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
②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幹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或搗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