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致消化功能問題——腹脹腹瀉
(1)現象:膽囊摘除後,一位朋友說她很注意飲食,但仍經常腹瀉;還有位朋友說:她沒有腹瀉現象,但卻時時感到腹脹。
腹瀉、腹脹都是消化不良現象。
(2)原因:膽囊在人體消化系統中的位置極為重要。
膽管像一條河,將肝與腸聯繫起來,而膽囊則是河道上的一個水庫。肝臟細胞涓涓不停地分泌著膽汁,膽汁流進膽囊,濃縮(相當於肝膽汁的30倍)後暫時儲存,待進餐時,膽囊收縮,將高濃度的膽汁排入腸道參加消化。膽囊調節消化的功能十分絕妙,吃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時就多排,吃素食時就少排,不進餐就不排。
膽囊若被切除,肝膽汁由肝內排出後無處可存,只好持續不斷地排入腸道,白白丟掉。待進食時,儘管仍有肝臟分泌而來的膽汁,但哪有“水庫”裡蓄積得那樣濃,那樣多?身體怎能不耐受消化不良——腹脹、腹瀉之苦?有的甚至連一點油肉葷菜都不能進食。
(3)對策:專家建議:疏肝利膽,調理脾胃功能。
2、出現不良刺激——腸息肉
(1)現象:一位膽囊摘除的50多歲的女士,因腹瀉太厲害去檢查,發現腸上長有息肉,兩次檢查期間,發現息肉長得還挺快,她大感奇怪。臨床醫生告知,膽囊摘除後發現腸息肉,現已是較多見的現象。
(2)原因:可能是次級膽酸不良刺激的結果。肝臟分泌出的膽汁中的膽酸,為初級膽酸;進入腸道後與細菌接觸後,變為次級膽酸,而次級膽酸對腸粘膜的刺激,是不良刺激。
膽囊功能正常時,膽汁只有在進食時才排入腸道,空腹時,腸道內並無較多的膽汁存在,顯然初級膽酸與細菌接觸的機會很少,因而產生次級膽酸的量很少;但是當膽囊摘除後,初級膽酸24小時持續不斷地流入腸道並與細菌接觸,就會產生大量的次級膽酸。
(3)對策:專家建議: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