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4-03-04 23:48

  一、治療原則

  膽道蛔蟲症的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大多數病人均可通過非手術治療得到治癒,但須徹底驅蟲。以防復發。當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併發疰時,可酌情選擇內鏡治療或手術治療。

  二、治療方法

  (一)內科治療

  1.解痙鎮痛 可酌情給予適量阿托品、山莨若鹼、維生素K3等藥物肌注,以擴張膽管、緩解膽道痙攣。對診斷明確且疼痛劇烈者,可酌情使用哌替啶、嗎啡等中樞鎮痛劑止痛,或配合使用苯巴比妥鈉、異丙嗪或氯丙嗪等藥物緩解症狀。握痛發作時可口服20%甘露醇100~150mL。甘露醇是脫水藥,口服後不易被胃腸道吸收,由於其高滲作用,有利膽瀉下功能。甘露醇口服後可刺激十二指腸粘膜I細胞分泌膽囊收縮素。使膽囊收縮,膽總管括約肌鬆弛,Oddi括約肌開放。另外甘露醇有弱酸性質,可能有制蛔效果,同驅蟲藥並用,可加速蟲體從膽道退出而排出體外。此外,中醫療法有①針刺療法:取鳩尾、巨闕、足三里、至陽、太沖、肝俞、膽俞、內關等穴。針刺肝俞、膽俞、足三里可使膽囊收縮,膽汁排出量增加和膽管內壓增高,針刺前述穴位均有解痙止痛作用,內關還有止吐之功。太沖穴位注射小劑量阿托品,有顯著止痛的效果。②耳針:刺胰膽、肝、交感及神門有快速解痛作用,可能是通過收縮膽管排出了蟲體。③其他:穴位注射療法,推按運經儀治療

  2.排蟲驅蟲 疼痛緩解後給予驅蛔蟲治療:甲苯咪唑(安樂士),每片500mg,頓服一片;左旋咪唑,成人1.5~2.5mg/kg,兒童2~3mg/kg,睡前頓服一次;噻嘧啶(抗蟲靈),5~10mg/kg,睡前頓服一次;阿苯噠唑(腸蟲清),400mg,頓服。對混合感染鉤蟲、鞭蟲、蟯蟲者則可將丙硫咪唑 200~300mg和甲苯眯唑400~500mg聯合服用。中醫治療可用烏梅湯治療膽道蛔蟲效果較好,蛔蟲喜溫,髒寒則蟲不安而上膈,蛔蟲又有遇酸則止,得苦則定,得甘則動於上、得辛則伏於下的特點,而烏梅湯兼有酸、苦、甘、辛的各種成分,並補氣血,有排蟲扶正之效,水煎服,每日1劑,每6小時服1次。

  3.消炎利膽 早期單純性膽道蛔蟲病人體溫正常、血常規正常,無須使用抗生素,可酌情使用利膽藥,如熊去氧膽酸0.25~0.5g,3/日。針刺肝俞、膽俞、足三里有較好的利膽作用。併發膽道感染時,須用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甲硝唑等抗革蘭陰性菌和厭氧菌為主的抗生素以及哌拉西林、頭孢唑啉或頭孢哌酮等膽道濃度較高的廣譜類機生素。中醫可用茵陳蒿湯加鬱金、木香、金錢草、雞內金、川連,有利於增加膽汁排出量,增強膽囊收縮,鬆弛括約肌,還有消炎作用。

  4、蛔厥者,用膽道驅蛔湯或烏梅湯,以安蛔定痛,驅除蛔蟲。

  5.營養與水鹽代謝的平衡,及時合理地補充營養、水分和電解質,防治酸中毒十分重要,病情嚴重時可予輸血。

  (二)內鏡治療

  採取內鏡治療方法取蟲具有痛苦小、損傷輕、療效明顯等優點,能迅速根除病因、解除症狀,可有救防治因蛔蟲帶入的大量腸源菌、代謝產物及死亡後分解的蟲體刺激所致的膽道感染、梗阻,甚至肝膿腫等,亦避免了蟲體留在膽道內成為結石核心而併發膽道結石,屬於治療膽道蛔蟲病的最佳選擇。內鏡治療的適應證為:①症狀嚴重且經保守治療24h不緩解者;②已併發膽管炎、胰腺炎者;③膽管內有蛔蟲殘骸存留不能自行排出者。根據病人的發病急緩、蟲體形態及位置、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可行急診取蟲和擇期取蟲。

  1.急診取蟲 適用於部分蟲體進入膽道、蟲體嵌頓於十二指腸乳頭的急性膽道蛔蟲症。急診B超檢查可發現膽道內有雙線狀強回聲帶或蛔蟲蠕動影像,即在床旁或B超室行急診內鏡取蟲。插入內鏡後即可見留於十二指腸乳頭外的蟲尾,用圈套器套住後收緊周定在內鏡上,將蟲體拉出膽道後連內鏡一併由口腔退出。如鏡下發現蛔蟲已完全進入膽道,可嘗試行膽道插管,將圈套器插入十二指腸乳頭後即張開,大小可根據造影或術前超聲顯示的膽管內徑確定,使之正好能貼住膽管四周,由下向上推進,套住蟲體後緩慢向外拉,直至將整條蛔蟲取出。如果取蟲失敗,則應轉送x線透視室。行ERCP檢查並在電視監視下用取石網籃套取蛔蟲。

  2.擇期取蟲 適用於臨床症狀已緩解,蟲體仍部分進入或完全進入膽道的病人。十二指腸鏡觀察乳頭,如發現蛔蟲嵌頓於乳頭開口時.立即用息肉圈套器套住蛔蟲尾部將蟲體自膽管內拖出。如蛔蟲未嵌頓於乳頭內,則行造影,如膽總管內有條狀負影.自乳頭插入取石網籃直至肝門部.張開網籃後反覆回拖網籃直至套住蛔蟲體並拖出。蛔蟲體部分進入左或右肝內膽管時,可先自網籃造影孔內快速注入生理鹽水或稀釋的泛影葡胺,使蟲體退回至膽總管內再行取蟲。一般情況下,當蟲體或蛔蟲殘骸位於膽管內時,取蟲難度要大於蟲體嵌頓於乳頭內,此時術者要耐心、熟練地反覆逆行插管套取蛔蟲,切忌暴力逆行插管,以免引起乳頭水腫。通常情況下,膽道蛔蟲尤其是蛔蟲已進入膽管內時,乳頭括約肌比較鬆弛,取石網籃比較容易插入膽管內,因此,不需常規行乳頭括約肌切開,但需要深插取石網籃,有時還需通過增加膽管內的壓力使蟲體向下端膽管退縮。如果選擇性插管失敗、合併膽總管結石或Oddi括約肌纖維化,可行EST術切開括約肌,用取石網籃套取結石和蛔蟲。當膽道蛔蟲併發嚴重膽管炎或胰腺炎時,取出蛔蟲後進行有效的鼻膽管膽汁引流,可以較好地控制併發症。併發有膽管炎、胰腺炎或在膽管內取蛔蟲者,取蛔蟲後行鼻膽管引流,病情好轉後拔除鼻膽管。

  (三)手術治療

  (1)手術指徵

  1)膽囊蛔蟲病:經非手術治療3~5天以上症狀仍未能緩解。

  2)進入膽道蛔蟲較多,難於用非手術方法治癒,或合併膽管結石。

  3)出現嚴重併發症,如重症膽管炎、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肝膿腫、膽汁性腹膜炎等。

  (2)手術方式

  1)內鏡下取蟲:具有痛苦小、恢復快等優點,在膽道蛔蟲急性發作時,若發現蛔蟲尚未全部進入膽道內,可將其鉗夾取出;當蛔蟲已全部進入膽道內時,可將 Oddi括約肌切開,並將異物鉗伸入至膽總管內將蛔蟲鉗夾取出。如果已經併發急性膽管炎,則宜在術後行ENBD,引流膽汁控制感染。

  2)膽總管探查取蟲和引流:手術時切開膽總管後,儘量將肝內、外膽管中的蛔蟲取盡,按摩肝臟,有助於肝內膽管蛔蟲排出,如有條件,可行術中膽道鏡或膽道造影,明確膽道內是否殘留蟲體。手術畢,應放置一管徑較粗的“T”形管,以便於手術後膽道內蛔蟲排出。手術後應定期驅蛔治療,以防腸道內蛔蟲在手術後再次進入膽道內。

膽道蛔蟲病的詳細治療相關文章
1.腹痛 蛔蟲鑽入膽道,刺激膽總管的壺腹部括約肌,使之產生痙攣性收縮,因此患者出現劍突下突發性劇烈絞痛、疼痛持續時間不等,而疼痛過後可如常人,這是膽道蛔蟲症狀的特點。患者腹痛的程度和體徵不相符,常常腹痛劇烈,但體徵輕微。發病初期腹部喜按,但隨著膽道炎症的發生而出現拒按。 2.噁心、嘔吐 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可含膽汁,也有可能吐出蛔蟲。據報道嘔吐出的蛔蟲可多達數十條甚至上百條之多,小兒由於咽喉反射
發布於 2024-03-04 23:42
0評論
概述 人們身體患有的膽道蛔蟲病還有肝蛔蟲病是有著密切關聯的,但是膽道蛔蟲病還有肝蛔蟲病是有著區別的兩種疾病的,膽道蛔蟲病還有根蛔蟲病的都是由於腸道蛔蟲引發疾病的,膽道蛔蟲病是誘發人們患有原發性肝膽管結石的一個重要原因的,近些年來隨著人們自身的衛生條件良好,患有的膽道蛔蟲病的發病幾率也出現逐漸下降的趨勢了。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的區別 步驟/方法: 1肝蛔蟲病的臨床表現往往會出現在膽道蛔蟲病劇烈腹
發布於 2024-03-04 23:55
0評論
保健: 1、在發作時,病人因疼痛應用止痛劑如杜冷丁藥物時,一日應用不超過2-3次,以防久用成癮。 2、併發膽道感染應用抗菌素四環素過程中,注意用藥時間不宜過長,尤其小兒患者,因四環素能引起牙釉質發育不全,牙齒髮黃,骨生長緩慢等。 3、在應用中藥苦楝皮糖漿進行治療時,應嚴格控制用量以防中毒,其次對於心臟功能不全的病人及體質較弱者忌用。 4、經(內科)保守治療7天以上無緩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或反覆發
發布於 2024-03-05 00:02
0評論
概述 我們平時所說的膽道蟲病是因為腸道的蛔蟲轉入到我們的膽道使我們的膽管痙攣而引起的腹部疼痛。一旦發病就會疼痛難忍,一定要及時就醫,得了膽道蛔蟲病要怎樣辦呢,跟大家分享一下 步驟/方法: 1、 出現這樣的症狀以後,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確定是膽道蛔蟲病後,可以注射山莨菪鹼來緩解腹痛 2、 由於蛔蟲所在的腸道,膽道等都處在鹼性環境中,可以通過口服食醋來改變成酸性環境。也可以用阿司匹林等排
發布於 2024-06-06 11:29
0評論
一、   甚麼是膽道系統惡性腫瘤?顧名思義,是指發生在膽道系統的惡性腫瘤,包括上皮來源的癌和間皮來源的肉瘤。而膽道系統的惡性腫瘤絕大部分起源於上皮組織,所以癌最常見,比如:膽囊癌、膽管癌。我們通常所說的膽道系統惡性腫瘤多指原發於膽道系統的腫瘤,廣義的概念還包括原發於其它臟器、轉移到膽道系統的惡性腫瘤疾病,比如:胃癌術後的肝十二指腸韌帶淋巴結轉移致阻塞性黃疸、原發性肝癌的膽管癌栓。那麼膽道系統又在
發布於 2023-03-11 07:21
0評論
膽道感染是指膽道內有細菌感染,可單獨存在,但多與膽石病同時並存,互為因果。感染的膽道易於形成結石,膽石如阻塞膽總管則有80-90%合併感染,感染常見細菌為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厭氧菌等。膽石病在靜止期可無明顯症狀及體徵,或僅有上腹部不適、隱痛、厭油膩飲食等症狀;當膽道某一部位發生膽石移動、梗阻或細菌感染時,可出現中右上腹絞痛、發熱、黃疸等症狀,右上腹可出現壓痛、肌衛、反跳痛或捫及腫大膽囊之底部。重
發布於 2024-06-15 06:56
0評論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診斷及鑑別診斷: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影像學檢查,診斷一般無困難,但應注意與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胰腺炎、高位闌尾炎、肝膿腫、結腸肝曲癌或憩室穿孔,以及右側肺炎、胸膜炎和肝炎等疾病鑑別。 慢性膽囊炎需與消化性潰瘍、胃炎等鑑別。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診斷:結合臨床典型的五聯徵表現、實驗室及影像檢查常可作出診斷。對於不具備典型五聯徵者,當其體溫持續在39C以上,脈搏&gt
發布於 2024-06-15 07:10
0評論
1.膽道慢性炎症、感染因素長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膽管癌發生的基礎,因為臨床上發現與膽管癌有聯繫的疾病均可導致膽管慢性炎症。膽汁中某些物質(如膽汁酸的代謝產物)長期對膽道黏膜的刺激,導致上皮不典型增生。 2.膽管、膽囊結石20%~57%的膽管癌患者伴有膽結石,因而認為結石的慢性刺激可能是致癌因素。 3.潰瘍性結腸炎有報道,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膽管癌發生率較一般人群高10倍。伴潰瘍性結腸炎的膽管癌患者發病
發布於 2024-06-13 05:30
0評論
1.實驗室檢查:主要表現為梗阻性黃疸的肝功能異常,如膽紅素和鹼性磷酸酶的增高等。 2.B超檢查:反覆仔細的B超檢查可顯示擴張的膽道,梗阻的部位,甚至腫瘤。膽道癌的、超聲像可呈腫塊型、條索狀、突起型及血栓狀,肝內膽道癌常呈腫塊或條索狀,肝門部癌常為條索狀,下部膽道癌常為突起型,肝門部血栓狀聲像可能是肝門癌、膽囊癌或轉移癌。由於膽道擴張發生在黃疸之前,B超具有診斷早期膽道癌的價值。 3.PTC:是診
發布於 2024-06-13 05:37
0評論
一、中藥治療 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對中晚期病人進行大劑量放、化療,或對產生耐藥的患者再次進行化療只能導致虛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臨床常常可以見到,患者死因不是因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於不科學、不恰當的殺傷性治療所致。如肝癌多次介入後出現腹水、黃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療後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腸癌化療後噁心、嘔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 中藥治療首
發布於 2024-06-13 05:4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