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芍藥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而赤白芍藥對不少專業人士來說也有所不知,甚至犯知識性或科學性的錯誤。所謂赤白芍藥,即中藥赤芍(古稱赤芍藥)和白芍(古稱白芍藥)的合稱。國家標準的和大學教科書規定的赤芍和白芍均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乾燥根,但它們的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卻大相徑庭。一個物種成為兩種效用很不相同的中藥,實在不可思議,讓人匪夷所思。究竟是博大精深,還是故弄玄虛。實有必要且迫切需要向受教育者、使用者和其他學科說清楚、講明白,至少要把問題的尖銳性和挑戰性提出來討論和研究。
芍藥始出中嶽山谷,今白山、蔣山、茅山、淮南、楊州、江浙、吳松處處有之,而園圃中多旖植炙。春生紅芽,花開於三月四月之問,有赤白二色,又有幹葉、單葉、樓子之不同,入藥宜用單葉之根,蓋花薄則氣藏於根也。開赤花者,為赤芍。開白花者,為白芍。
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芍藥春生紅芽,秉厥陰木氣而治肝。花開三四月間,秉少陰火氣而治心。炎上作苦,得少陰君火之氣化,故氣味苦平。風木之邪,傷其中土,致脾絡不能從經脈而外行,則腹痛。芍藥疏通經脈,則邪氣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藥秉木氣而治肝,秉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痺。除血痺,則堅積亦破矣。血痺為病,則身發寒熱。堅積為病,則或症或瘕。芍藥能調血中之氣,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病腹之痛也,肝主疏洩,故利小便。益氣者,益血中之氣也。益氣則血亦行矣。
白芍藥氣味酸平。元明諸家相沿為酸寒收斂之品,凡裡虛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斂。夫《本經》主治邪氣腹痛,且除血痺寒熱,破症堅積聚,則新產惡露未盡正宜用之。若裡虛下利,反不當用也。
白芍、赤芍各為一種,白補赤瀉,白收赤散,白寒赤溫,白入氣分,赤入血分。赤芍秉少陰厥陰之氣,白芍秉厥陰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