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溼氣與脾臟關係最大,作為脾胃科專家,請您解釋一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科李曉林
李曉林:正常情況下,溼氣是自然界 "六氣"(風、寒、暑、溼、燥、火)之一,稱為溼氣,是萬物滋生和生長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用 "溼 "這個詞來形容我們的生活。
與溼氣相對應的內臟器官是脾臟。脾臟負責運輸並將飲食中的好東西轉化為營養,不好的東西則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脾臟首先會失去食慾,腹部變得臃腫,人變得懶惰,身體變得沉重,精神不振,大便會變稀,小便可能不痛;還可能表現為四肢有些發沉,舌頭髮胖。這時,中醫把這種現象稱為 "內溼"。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都在為 "內溼 "而苦惱。
雖然內溼和外溼有區別,但它與脾臟關係最大。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如果我們的脾胃不好,那麼我們就會出現 "內溼 "和 "外溼 "的情況。
在北京的夏天,尤其是7、8、9月溼氣最重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注意保護脾臟。
需要強調的是,中醫的辨證用藥不是通過科普就能掌握的,不是
溼氣重不重還是要請醫生來判斷,普通人最好不要自己判斷和用藥。
記者:自己診斷的人多嗎?
李曉林:通過看書、看健康堂,很多人都有一定的醫學知識,門診中很多患者來了之後,隨便說幾個表象--比如說舌頭上出現牙印、胖、舌苔厚等。- 並說自己有溼氣,要求祛除溼氣。我說:"你這是甚麼意思?"他說:"我不知道。"我說:"你這是甚麼意思?"他說:"我不知道。
舌苔肥厚,有齒痕,說明裡面有溼氣,但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夏天脾胃虛弱,所以舌苔會肥大。這時你過於注重溼氣,大量使用寒涼的薏米和綠豆,可能反過來對脾胃是一種傷害。與其這樣,還不如找醫生開些健脾胃的藥,溼氣自然就會消失。在此,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身體健康起來,那就得先讓自己的身體健康起來。
記者:綠豆大麥不是好東西嗎?李曉林:是的,我也是這樣想的。"綠豆青稞 "是一個很好的產品,但它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它的價格太高了。
李小林:人們認為自己有溼,所以天天吃綠豆和薏米,其實不一定合適。 中醫更重視的是脾,脾是主管溼的,而不是溼氣。如果脾胃功能強,脾氣足,陽氣好,水溼自然就會消失。如果單純治溼,治溼的藥大多是寒涼藥,反而吃壞了脾胃,因為脾胃怕冷。
記者:如何預防溼氣的侵襲?
李小林:夏天溼氣重,誰也躲不過去。我們要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的是 "防患於未然 "的工作。
關於治溼,《內經》提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治療原則,成為後世治溼的準則。在《內經》中,"溼 "指的是身體內的溼氣,"溼 "指的是體內的溼氣。體內的溼氣會生病,應該用藥把它排出去。中醫在這方面有優勢。例如,使用陳皮、防風、藿香都是化溼的藥物,讓身體的氣息流動起來,氣息一動,風一吹,陽光一照,溼氣就沒了。清熱化溼並舉,一般是苦寒藥,如黃連、黃芩。實在溼氣重的時候,可以適當吃點西瓜、苦瓜,中草藥可以用茯苓、澤瀉等。
但更重要的是保護脾胃。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通過 "三通一平 "的方式,將 "三通 "與 "一平 "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強對 "三農 "問題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對 "三農 "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睡覺時不要使用空調。如果天氣太潮溼,可以吃點辣椒,幫助祛溼。脾胃負擔輕了,溼氣就不容易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