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 面神經炎或稱Bell 麻痺是因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症所致的周圍面神經麻痺。
病因:確切的病因未明,長期以來認為本病與嗜神經病毒感染有關。受涼或上呼吸道感染後發病,可能是莖乳孔內的面神經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腫所致神經受壓或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而產生面神經麻痺。多數人認為,本病亦屬一種自身免疫反應。部分病人可由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膝狀神經節炎。
病理:主要是面神經水腫,髓鞘腫脹、脫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軸突變性,以在莖乳孔和麵神經管內的部分尤為顯著。
臨床表現: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20~40歲最為多見,男性略多。絕大多數為一側性,雙側者甚少。發病與季節無關。通常急性起病,表現為口角歪斜、流涎、講話漏風、吹口哨或發笑時尤為明顯。可於48小時內達到高峰。有的病人在起病前幾天有同側耳後、耳內、乳突區或面部的輕度疼痛。體格檢查時,可見病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牽向健側。面部肌肉運動時,因健側面部的收縮牽引,使上述體徵更為明顯。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露齒、鼓氣和吹口哨等動作。閉目時癱瘓側眼球轉向上內方,露出角膜下的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鼓氣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常滯留於病側的頰齦溝內,並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淚點隨下瞼而外翻,使淚液不能正常吸收而致外溢。
不同部位的面神經損害出現不同臨床症狀。
1、膝狀神經節前損害,因鼓索神經受累,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鐙骨肌分支受累,出現聽覺過敏,過度迴響;
2、膝狀神經節病變除表現有面神經麻痺、聽覺過敏和舌前2/3味覺障礙外,還有耳廓和外耳道感覺遲鈍、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現皰疹,稱亨特綜合徵,繫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
3、莖乳孔附近病變,則出現上述典型的周圍性面癱體徵和耳後疼痛。
面神經麻痺患者通常在起病後1~2周內開始恢復,大約80%的病人在幾周及1~2個月內基本恢復正常。約有1/3患者為部分麻痺,2/3為完全性癱瘓。在後者中,約有16%不能恢復。面神經炎如果恢復不完全,常可伴發癱瘓肌的攣縮、面肌痙攣或聯帶運動。癱瘓肌的攣縮,表現為病側鼻唇溝加深、口角反牽向患側、眼裂縮小。但若讓病人作主動運動如露齒時,即可發現攣縮側的面肌並不收縮,而健側面肌收縮正常,病側眼裂更小。臨床常見的聯帶徵係指病人瞬目時即發生病側上唇輕微顫動;露齒時病側眼睛不自主閉合;試圖閉目時病側額肌收縮;進食咀嚼時,病側流淚伴顳部皮膚潮紅、局部發熱及汗液分泌等表現。這些現象可能是由於病損後再生的神經纖維長入鄰近其他神經鞘細胞通路而支配原來屬於其他神經纖維的末梢器所致。
診斷:根據起病形式和典型的臨床特點,周圍性面癱的診斷並不困難,但需與能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痺的其他疾病相鑑別。
治療:應設法促使局部炎症、水腫及早消退,並促進面神經機能的恢復。
1、皮質類固醇激素:可用地塞米松5~10mg/d靜脈注射;或潑尼松20~30mg/d,晨一次頓服,1周後漸停用;由帶狀皰疹引起者,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阿昔洛韋(ACV)0.2g,每日5次,連服7~10天。
2、B族維生素:維生素B1100mg,維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
3、理療及針刺治療:莖乳突附近給予熱敷,或紅外線照射或短波透熱療法。針灸宜在發病1周後進行。
4、物理治療:病人自已對鏡用手按摩癱瘓面肌,每日數次,每次5~10分鐘。當神經功能開始恢復後,病人可對鏡練習癱瘓的各單個面肌的隨意運動。
5、保護暴露的角膜及預防結膜炎,可採用眼罩、滴眼藥水、塗眼藥膏等方法。
6、手術治療:面神經減壓手術對部分病人有效。對長期不愈者可考慮面-舌下神經、面-副神經吻合術,但療效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