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根據頭痛的原因,將其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
氣血不足、陰陽兩虛,或脈絡失養,或血瘀、寒凝、痰濁阻滯經絡,都可引起頭痛。
頭部被認為是人體陽氣聚集的地方,被稱為諸陽之會,清陽之腑。明代王肯堂的《證治準繩》中提到:"頭如天,三陽六腑之清陽之氣,皆會於此;三陰五藏之精血,亦皆注於此。"頭部的不同部位屬於不同的經絡,所以中醫把頭痛分為太陽、陽明、少陽,或太陰、厥陰、少陰頭痛,或全頭痛。在太陽經中,頭痛是由風寒侵襲引起的,後腦勺疼痛,可與後頸相連;在陽明經中,頭痛是由胃腸積熱引起的,額頭和眉骨疼痛;在少陽經中,頭痛是由膽腑積熱引起的,屬於偏頭痛。太陰經的頭痛是由脾虛溼盛引起的,頭痛較重;厥陰經的頭痛是由頭頂疼痛引起的,責之於厥陰肝經;少陰經的頭痛是由心腎兩虛引起的。由氣血不足、痰溼壅盛、肝脾腎虛引起的頭痛,可表現為疼痛和整個頭部。
中醫治療頭痛需要審證求因,在明確外感內傷、虛實因果的基礎上,通過經絡辨證進一步細分頭痛類別,制定個體治療方案。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我們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案。"李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