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談論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人們總是說“要保護生態平衡”,實際上,我們要保護的是“有益的”生態平衡。例如自然界中的青蛙,如果大肆捕捉濫殺無辜,必將破壞生態平衡。但是,人們在荒漠地帶通過植樹造林、興修水利、建立新的生態平衡,變荒漠為良田,豈不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好事。如今一提起微量元素,人們往往認為總是對健康有利,不信,若問一下剛讀書的小孩:“喝礦泉水有啥好處?”他會天真地回答:“裡面有微量元素”,這句話本身並不錯,問題在於並非所有微量元素都對人體有益,這與以往議論的“生態平衡”何其相似乃爾,這裡需要克服認識上的一些誤區。
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也有對人體有害的微量元素,砷就是一種典型的有毒元素。
其實,砷是很早就被認識的有毒物質,對人有致癌作用。三價的砷化物毒性尤大,“白砒”就是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有劇毒,0.06克便是人的致死劑量。
人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可以通過呼吸飲食及皮膚接觸等從環境中得到物質,包括環境中的各種微量元素。它們進入人體,在體內幾乎可以找到所有元素,現代人類的工作可以把古代人類沒有的元素引進體內,包括有毒元素。所以,既不能說微量元素對人體都有好處,也不能認為含微量元素就是好。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有一個過程。同樣,對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的認識也是逐步深化的。開初,人們已熟知缺鐵易患貧血,缺碘易患甲狀腺腫大,這兩種微量元素都是含量較高,表現突出容易發現的,隨著所發現的微量元素品種的增加,人們的觀點隨之改變甚至相反,反映過去認識上的片面性。
例如,過去認為有毒的硒元素,如今是必需的,兩者的分界線不明確,關鍵是含量的多少。以硒為例,維持生命每天需吸收10毫克左右,10-15微克處於缺乏狀態,50-200微克為人體最佳狀態,然而達200-1000微克則中毒,高於1000微克能致死。在適量範圍內,硒對人體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能保護細胞和細胞膜,保護心血管和心肌。硒和金屬有強親和力,是一種天然的對抗金屬的解毒劑,還可降低黃麴黴素的毒性。從流行病調查發現,人群中血硒含量高的地區腫瘤發病率低,而血硒低的地區發病率高,故認為硒有抗腫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