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當中,偶爾會遇到一個乙肝或者丙肝的病人,他們之前沒有乙肝或者丙肝病史,但是有過手術或者輸血史,經排除也沒有其他的傳染途徑,他們就會詢問,輸血怎麼會感染這樣的病?難道醫院給輸的血有問題,血液之前沒有做過檢測嗎?
外傷、生孩子、手術等等情況都需要輸血或其他血液製品。醫院的血液和血液製品都是經過嚴格檢查化驗的,會保證其安全性,這一點是我們不容置疑的。但我們是否就要放鬆警惕?其實不然,只有在必需情況下,我才建議大家輸血或血液製品。這是因為輸血也會有一些潛在的風險,這個潛在的風險是甚麼呢?
在城市中,很多固定的獻血點和流動的獻血車,為大家獻血提供便利。醫院也提供獻血窗口,有愛心的朋友們就會根據自身情況獻血。這些血液進入血庫後,要先進行檢測,先經離心機分離成血清和紅細胞,再進行血型檢測、轉氨酶檢測、酶聯免疫檢測以及核酸檢測。但是這些血液常規檢測的方法和技術檢測的對象是病毒的抗體(如丙肝抗-HCV)或抗原(如乙肝HBsAg),而不是病毒本身。有些人感染了病毒,這些病毒進入人體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產生抗體,從感染到產生抗體的時間段就是“窗口期”。若供血者處於抗體窗口期,血裡面已經有病毒了,他去獻了血,這血輸給別人,被輸血人感染率應該是百分之百。血站嚴格按國家規定做了抗體篩查,但是因為在抗體窗口期,出現感染這種情況,血站是沒有違反國家規定的。
最常見的有窗口期的疾病有: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它們的窗口期長短也不一樣。隨著醫學不斷進步,“窗口期”在不斷縮短。乙肝、丙肝、艾滋病由原來的50天、72天、22天縮短至現在的25天、59天、11天。如果感染這樣的病毒,且在“窗口期”獻血,是無法檢測出病毒的,與此同時,在這個階段病毒的感染性是最強的,也就是說獻血者本意是處於好意,但卻誤做壞事,將疾病傳染給了受血者。
“窗口期”的血液帶來的輸血風險是無法消除的,既然這樣,我們又該如何降低這種風險呢?
對於乙肝病毒來說,若是我們及時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檢測是否有抗體,就會避免乙肝的再感染。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的時間是:出生24小時內接種第一劑乙肝疫苗;滿1個月時接種第二劑;滿6個月時接種第三劑。
接種乙肝疫苗前必須進行相應的檢查,常規要檢測肝功能和乙肝五項。注射原則是肝功能正常和乙肝五項全部陰性者才全程(三針)注射乙肝疫苗。如果接種乙肝疫苗前檢查“乙肝表面抗體”為陽性,則無需再接種。若“乙肝表面抗體”為弱陽性,則需加強注射一針。
所以,對於受血者來說,輸血或血液製品是存在風險的,建議大家只有在醫生建議必需輸的情況下再輸,否則會有被隱匿再“正常血液”中的“窗口期”病毒感染的風險,所以輸血需謹慎。瞭解更多的醫學知識,才能更好指導我們保護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