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要點
本病辨證首以疼痛的部位、性質為主要依據,結合兼證與舌脈。若肢體關節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黃,頭暈心悸,舌淡,脈細弱,屬血虛;若肢體關節腫脹,麻木,重著,疼痛劇烈,宛如針刺,屈伸不利或痛無定處,或遇熱則舒,伴惡寒畏風,舌苔簿白,脈濡細,屬外感風寒;若疼痛較重,痛有定處,麻木,發硬,重著,屈伸不利,伴惡露量少,舌暗,苔白,脈弦澀,屬血瘀;若產後腰痠,足跟疼痛,伴頭暈耳鳴,舌淡暗,脈沉細弦,屬腎虛。
治療原則
本病以內傷氣血為主,而兼風寒溼瘀,臨床表現往往本虛標實,治療當以養血益氣補腎為主,兼活血通絡祛風止痛。養血之中,應佐以理氣通絡之品以標本同治;祛邪之時,當配養血補虛之藥以助祛邪而不傷正。本病與一般痺證不同,因產後氣血俱虛,雖夾外感,也應以調理氣血為主。《沈氏女科輯要箋正》雲:“此證多血虛,宜滋養,或有風寒溼三氣雜至之痺,以養血為主,稍參宣絡,不可峻投風藥。”
證治分類
1. 血虛證
主要證候:產後遍身關節酸楚、疼痛,肢體麻木;面色萎黃,頭暈心悸;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養血益氣,溫經通絡。
代表方: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金匱要略》)。
方藥:黃芪、芍藥、桂枝、生薑、大棗、當歸、秦艽、丹參、雞血藤。
2. 風寒證
主要徵候:產後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或痛無定處,或冷痛劇烈,宛如針刺,得熱則舒,或關節腫脹,麻木,重著,伴惡寒怕風,舌淡苔薄白,脈濡細。
治法:養血祛風,散寒除溼。
代表方:獨活寄生湯(《備急千金要方》)。
方藥: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川芎、乾地黃、杜仲、牛膝、人參、茯苓。
3.血瘀證
主要徵候:產後身痛,尤見下肢疼痛、麻木、發硬、重著、腫脹明顯,屈伸不利,小腿壓痛;惡露量少,色紫黯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苔白,脈弦澀。
治法:養血活血,化瘀祛溼。
代表方:身痛逐瘀湯加減。
方藥:秦艽、川芎、桃仁 、紅花、甘草、羌活、沒藥、當歸、五靈脂、香附、牛膝、地龍、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4.腎虛證
主要徵候:產後腰膝、足跟疼痛,彎腰困難,頭暈耳鳴,夜尿多,舌淡黯,脈沉細弦。
治法:補腎養血,強腰壯骨。
代表方:養榮壯腎湯加減。
方藥:當歸、川芎、獨活、肉桂、川斷、杜仲、桑寄生、防風、生薑、秦艽、熟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