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2-09-25 01:28

  當前IFN是對慢性丙型肝炎治療唯一有抗HCV作用的藥物,但單獨使用普通IFN治療,僅有16%~20%的患者取得持續應答(SVR),雖然開發的聚乙二醇干擾素克服了普通IFN存在的皮下注射後快速吸收、血清濃度波動大、系統分佈廣、腎臟清除率高和血清半衰期短,使得抗病毒程度不充分等缺陷,但也只能將SVR提高到29%~42%,即使增加PEG-IFN的劑量也難以顯著提高應答率。

  Ribavirin是1970合成的一個鳥嘌呤類似物,有抗RNA和DNA病毒的活性,但在HCV的抗病毒治療,僅能使不到一半的患者有降ALT作用,而即使延長治療時間,對HCV無清除作用。1998年4個大型隨機對照的臨床結果表明,RBV與IFN的聯合應用,無論是對初治患者還是IFN治療後復發患者的再治療,可顯著提高抗HCV治療的療效。雖然RBV與IFN聯合治療時,對病毒動力學改變的第一相和第二相無作用,但確可減輕IFN應用間歇期病毒水平的反彈,這一作用與血液RBV的濃度和半衰期相關,當血液濃度達到15µM/L是,即使對基因1型的高病毒載量者也能達到90%的SVR。

  在IFN聯合RBV抗HCV的治療中,利巴韋林的作用可能機制為:(1)細胞內磷酸化的利巴韋林產物可輕度的抑制HCV NS5B RNA多聚酶的活性。(2)作為病毒的誘變劑,導致病毒基因組的編碼錯誤,降低感染性病毒的產生。(3)抑制宿主次黃嘌呤核苷單磷酸脫氫酶(IMPDH)的活性,導致細胞內GTP池的耗竭,影響病毒RNA的合成。(4)更主要的是RBV有免疫調節作用,能使病毒免疫應答從Th2型轉向Th1型,增加Th1型細胞因子(IL-2、IFN-g)和TNF-a的產生,抑制諸如抗體介導的細胞毒一類的體液免疫應答,從而增加宿主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增加病毒感染細胞的清除,這是RBV提高抗HCV治療SVR的主要機制。

  IFN聯合RBV治療可對IFN初治者、復發者和無應答者再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無持續應答的危險性分別降低26%、33%和11%。並有助於組織學的改善。雖然普通IFN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SVR僅有16C20%,但聯合RBV的應用可將療效提高至35C40%。RBV僅輕度的提高治療結束時的病毒應答率,但可將SVR提高1倍。有研究顯示,單用PEG-IFN、普通IFN+RBV和PEG-IFN+RBV抗HCV治療結束時的病毒應答率分別為59%、52%和69%,對總體患者,PEG-IFN a-2a+RBV的持續應答率最高(56%),普通IFN+RBV(44%)高於PEG-IFN單藥治療(29%)。對基因1型高病毒載量者,普通IFN+RBV治療的SVR(33%)也顯著高於PEG-IFN單藥治療(13%)。結果提示,RBV主要增加持續應答率,降低治療結束後的復發。因此不能以治療結束時的病毒應答率與否而懷疑RBV的作用。對於普通IFN的治療,特別是PEG-IFN的治療,無論是從經濟學和療效考慮應注重聯合使用RBV。而對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普通IFN抗病毒治療,更應聯合RBV治療。

  RBV對治療過程中病毒的動力學變化是基因型依賴的,IFN和RBV的協同抗病毒作用主要體現在基因1型患者。對基因1型患者,高劑量RBV的治療可獲得最大的SVR,標準PEG-IFN用量和48w療程的條件下,RBV的應用劑量與SVR正相關,而對基因2、3型則未發現這種相關性,標準劑量的和低劑量的RBV,不影響SVR。因此,對基因1型HCV的抗病毒治療,RBV的用量應進行個體化原則。PEG-IFN+RBV的抗HCV治療中指出對基因1型,體重75kg者,RBV用量為1200mg/d。而歐洲的意見為體重85kg為1200mg/d。美國的推薦意見為,與PEG-IFN聯合治療,RBV的固定用量為800mg/d,那是出於對RBV的副作用考慮。中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CV基因型,約80%為基因1型,但尚無中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RBV用量推薦意見。

  RBV的應用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有些患者難以完成整個療程。利巴韋林的主要副作用在於紅細胞缺乏脫磷酸化的酶,造成RBV磷酸鹽在紅細胞內堆積,抑制ATP依賴性的物質利用,影響細胞的氧化呼吸,通過血管外融血,縮短紅細胞的半衰期,造成可逆性的溶血性貧血。這種副作用的發生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應當嚴密監測副作用的發生,需要根據HCV基因型、治療過程中病毒載量的動力學變化,進行RBV用量的選擇和劑量調整。有研究顯示,即使在PEG-IFN+RBV治療24W獲得病毒學應答的患者,停止RBV的治療將顯著增加治療過程中病毒的反彈和治療結束後病毒的複發率,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切不可因副作用的發生而斷然停止RBV的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副作用的程度,在不影響療效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恰當的處理,否則將顯著降低抗病毒療效。對因副作用的發生而需要調整RBV劑量者,最好在患者獲得病毒學應答以後再進行減量,在20周後降低RBV用量將不影響SVR的發生,但應當全程治療。

  由於RBV的聯合應用可顯著提高普通IFN或PEG-IFN抗HCV治療的療效,不論從經濟學和療效考慮應注重RBV與IFN的聯合使用,但應根據HCV基因型、患者體重進行RBV劑量選擇,而對其副作用的發生的處理可根據治療過程中病毒的應答情況進行劑量調整,完成整個療程,以期獲得SVR的最大幾率。

利巴韋林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中如何應用?相關文章
自從干擾素應用於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以來,尤其是聚乙二醇干擾素的開發和利巴韋林的應用,隨著臨床實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治療,成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金標準”,為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癒帶來了巨大的希望。但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受病毒基因型、病毒載量、患者年齡和肝臟的纖維化程度、治療藥物的種類和劑量、聯合治療和療程的影響,臨床實踐中仍需根據患
發布於 2022-09-25 01:28
0評論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傳染性的肝臟疾病。儘管丙肝在歐美及日本知名度很高,但在中國丙肝的知名度要明顯低於甲肝和乙肝。很多人包括患者對丙肝認識不足,甚至存在一些誤解,延誤治療。一般來說,乙肝患者肝功能正常是不需要抗病毒治療。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抗病毒療效不佳。但丙肝與乙肝不一樣。根據國際醫學界最新的研究,即使丙肝患者轉氨酶水平正常,仍可能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同時研究表明,肝功能正常丙肝患
發布於 2023-02-07 03:27
0評論
隨著2011年首個丙型肝炎病毒(HCV)蛋白酶抑制劑的獲批,我們當前正處於丙肝治療範式轉變的過渡階段。在未來3年內,西方國家的絕大多數丙肝患者可能將接受與目前完全不同的藥物治療。丙肝治療領域正在快速發展。鑑於這一領域的不斷變化,2013年丙肝患者的治療將變得極具挑戰性。目前有幾個問題還存在爭議。1哪些患者應當及時使用已有的藥物進行治療?哪些患者可以等待至無干擾素療法的出現?無干擾素療法何時才出現
發布於 2022-12-11 03:37
0評論
丙型肝炎如何進行抗病毒治療?下面專家就為大家就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療推薦腎功能不全患者simeprevir、daclatasvir及ritonavirboostedparitaprevir、ombitasvir和dasabuvir均在肝臟代謝,可以用於合併腎功能不全的患者,而eGFR<30ml/min/1.73m2和終末期腎病患者使用sofobuvir目前沒有證據。DAA治療方案,無肝硬化患者
發布於 2022-12-10 22:47
0評論
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eSnydrome,GBS)是一組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據起病形式和病程,GBS又可分為急性型、慢性復發型和慢性進行型。 急性格林巴利綜合症又名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或急性感染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AIDP)。約半數以上病人在發病前數日到數週內常有感染史,如喉痛、鼻塞、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另外還可有帶狀皰疹、流
發布於 2024-12-10 06:59
0評論
格林一巴利綜合徵,又稱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病因尚不完全明瞭,多認為是病毒感染等多種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種遲發性變態反應所致周圍神經、神經根炎症性脫髓鞘疾病,以多發性對稱性周圍性癱瘓、輕微感覺障礙及腦脊液蛋白細胞分離為特徵,嚴重者有呼吸肌麻痺和顱神經受損。臨床表現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和周圍性感覺障礙。腦脊液中常有蛋白增高而細胞數正常。嚴重者可有發音嘶啞、構音障礙、吞嚥困難,甚至引起呼
發布於 2024-06-29 14:45
0評論
格林巴利綜合症病因與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目前一般認為與在發病前有非特異性感染史與疫苗接種史,而引起的遲發性過敏反應性免疫疾病。在感染至發病之間有一段潛伏期。免疫反應作用於周圍神經的雪旺細胞和髓鞘,產生侷限性節段性脫髓鞘變,伴有血管周圍及神經內膜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的浸潤。 多數患者發病前有鉅細胞病毒、EB病毒或支原體等感染,但少數病例的病因不明。本病性質尚不清楚,可能與免疫損傷
發布於 2024-06-29 14:18
0評論
病因尚未充分闡明。約70%的GBS患者發病前8周內有前驅感染史,通常見於病前1~2周,少數患者有手術史或疫苗接種史。空腸彎曲菌(CJ)感染最常見,約佔30%,腹瀉為前驅症狀的GBS患者CJ感染率高達85%,常與急性運動軸索型神經病(AMAN)有關。CJ感染潛伏期為24~72小時,腹瀉初為水樣便,以後出現膿血便,高峰期24~48小時,1周左右恢復。患者常在腹瀉停止後發病,約50%的CJ腸炎患者腹瀉
發布於 2024-09-26 12:18
0評論
本病是指一種急性起病,以神經根、外周神經損害為主,伴有腦脊液中蛋白-細胞分離為特徵的綜合徵。又稱格林巴利。任何年齡和男女均可得病,但以男性青壯年為多見。 病因與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發病前有非特異性感染史與疫苗接種史,而引起的遲發性過敏反應性免疫疾病,其主要病變是周圍神經廣泛的炎症性節段性脫髓鞘。其臨床症狀為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或有疫苗預防接種史。四季均可發病
發布於 2024-12-10 07:12
0評論
1、多食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這是格林巴利綜合症患者的飲食護理中一個重要的要求,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主要有瘦肉、牛羊肉、雞、魚等。 2、格林巴利綜合症患者在生活中還要注意多吃一些營養豐富的食物,並且要注意營養的搭配均勻,可以多食蓮子心,因為它有清心降煩的作用。 3、格林巴利綜合症患者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吃一些像蛋黃、花生這樣的脂類食物。 4、多食含維生素B1豐富的食物,要要多吃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例如
發布於 2025-01-02 01:53
0評論